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7.10.2014  11:34

 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吴庆

  国家 统计局 此次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总体来看,基本符合我们之前的预期,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经济增速总体符合预期。我国经济增长目前正处于下行通道当中,何时会探底并不确定。不过,和之前预期略有不同的是,经济下探的过程较之前预计更加缓慢,未来几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有可能会更低。

  第二,我国的经济增长指标和就业指标出现了分离。一方面,经济增速逐渐下行,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会在7.3%左右,明年可能会更低;但另一方面,今年的就业目标可以提前超额完成,明年很可能也不必太担心。究其原因,世界经济尤其是 美国 经济复苏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已经开始显现。目前,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国际地位已经非常稳固,美国依靠创新走出了经济危机,但其创新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在中国生产,所以中国制造业可以从美国经济复苏中获得更多的机会。这一点可以从我国的进出口以及就业数据上得到印证。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1个百分点;同时,今年1—9月份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但是,我国的制造业整体上还属于低端制造业,附加值较低。所以,制造业从外部经济的复苏中所获得的发展机会,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的反映比较少,而在拉动就业上的反映比较多。

  第三,我国的物价水平符合预期。目前,尽管我国还没有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但在通向通货紧缩的道路上。价格的传导机制是从PPI传导到CPI的,所以现阶段PPI的走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下一阶段CPI的走势。目前来看,CPI以及PPI都有趋势性下降的势头。9月份CPI环比增幅为0.5%,这个数字看起来比较高,但主要还是由于季节因素造成的。事实上,每年的9月份都是物价环比上涨较快的时期,而今年受到季节因素推动的物价环比上涨幅度是近几年中最小的,这也表明我国通缩的阴影开始逐渐明显。另外,石油、矿石等国际 大宗商品 价格的趋势性下跌也将传递到国内。

  第四,我国目前还不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逐渐显现的通货紧缩的趋势。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处在合理水平,不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放松。尽管现在我国面临通缩的压力,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前几年我国货币政策过度放松而造成的。当前的货币政策与过去相比的确是相对偏紧的,不过,当前我国还正处在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不应该采取更多的刺激政策。

  第五,政府的经济政策应该“管好一只手,伸出另一只手”。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有很大潜力,政府不要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保短期增长,而是应该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