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陇中地区现代草产业
27.10.2017 20:38
本文来源: 林业厅
本世纪初生态型草产业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退耕还林(草)的重大决策之后,甘肃中东部地区大规模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紫花苜蓿的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战略措施之一在陇中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并成为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种草使陇中地区紫花苜蓿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种植面积达245万亩。过去十几年来,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大面积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及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效应。
现代草产业的开启阶段。2012年,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饲草加工利用团队在考察定西草产业发展后,积极开展了青贮饲料调制技术的推广与应用。2013年,第一条商品化裹包青贮饲料生产线在定西市安定区建立,并开始商品化裹包青贮饲料生产,从而有力推动了定西市安定区现代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开启了定西市黄土高原丘陵区现代草产业发展的新局面。至此,陇中地区现代草产业快速崛起。
2015年以后,陇中地区现代草产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目前,定西6县1区共建成10万吨以上裹包青贮饲料生产企业13家,设计加工能力达200万吨,正常年景,商品化青贮饲料的产值可达50亿元左右。“公司+基地+农村合作社+种植大户”的青贮饲料产业化生产模式得到迅速推广,安定区成为全市草产业发展的核心区。更重要的是当地牧草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的增收和脱贫致富。
陇中地区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规划
据定西市统计,2016年全市草牧业产值达120亿元,农民人均产业收入1700元。全市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320万亩,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25万亩,订单种植全株饲用玉米55万亩,年产饲草总量800万吨,商品化饲草加工能力达150万吨。目前,定西市已形成北部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以紫花苜蓿、全株玉米、燕麦草和饲用高粱等为主的商品青贮饲草产品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以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为主的高端商品草草产品,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型奶牛养殖场。草产业呈现了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态势。2017年9月1日,定西市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定西市“中国西部草都建设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草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草牧业提供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均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到2030年,以上两个比重均达到二分之一;2020年,全市人工种草面积达到500万亩,正常年景下,年产鲜草量达到1000万吨。到2030年,全市草地农业面积达到1000万亩,加工销售饲草1000万吨,改良保护天然草原1000万亩,草食畜饲养量达到1000万个羊单位,形成草畜草原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把定西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草产业基地,基本建成“中国西部草都”。
陇中地区发展草产业的深远意义
以定西市为代表的我国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为贫困山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发展草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一,发展草产业是改善生态环境,改造山河,再造秀美山川,造福子孙后代的伟业。依据陇中自然气候条件,种草是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最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二,发展草产业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抓手。与传统农作物相比,陇中地区种植饲草不仅经济效益高,而且投入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少,成本低。第三,发展草产业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措施。陇中地区草产业的发展可实现“粮-经-饲”多元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也顺应国家“粮改饲”政策,是耕地农业向草地农业转型的有力推手。第四,发展草产业是利用陇中地区撂荒地的有效措施。随着草产业的发展,大面积的撂荒地可实现土地流转,开展牧草种植。第五,发展草产业是抗灾保收的有效措施。陇中旱灾是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名片,过去种植粮食作物遇到旱灾时常导致粮食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而目前遇到旱灾时,可将作物提前收割,调制成青贮饲料,确保农民经济收入。
因此,陇中地区草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而且兼顾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重效应。草产业现已成为陇中地区“生态型”和“民生型”的朝阳产业。与此同时,陇中地区草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国黄土高原同类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和产业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小草大事业”有望在以定西市为典型代表的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这片黄土地上发挥重要作用。
(郭旭生:作者系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本文来源: 林业厅
27.10.2017 20:38
携手同心奔向全面小康
——我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综述
甘肃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