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

16.06.2015  14:12

  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安委会主任袁占亭

  

      去年12月,国家颁布实施了新的《安全生产法》,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今年6月是全国第十四个“安全生产月”,主题是“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希望全市上下按照这一主题要求,把安全生产与当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结合起来,与“工作落实年”活动结合起来,与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结合起来,以解决当前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精心谋划和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活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抓好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努力构建平安稳定的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

  加强安全法治,必须牢固树立红线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安全生产是事关群众幸福安康的大事,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坚持抓常、抓细、抓长,让红线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先后发生了“河南鲁山大火”、“东方之星”沉船等重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给我们不断敲响警钟。从我市来讲,各种小的安全生产事故也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必须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在工作中突出问题导向,从小处入手,从细处着眼,查实找准各类安全隐患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措施办法,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一步筑牢安全生产这道“防线”。

  加强安全法治,必须深化“五大体系”建设。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着力构建安全生产责任、教育培训、监督检查、应急救援和考核问责“五大体系”。这“五大体系”是强化我市安全生产的重要载体,各方面要紧盯“五大体系”的构建,重点做到“五个倾斜”:一是加快推进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四级全覆盖监管体系建设步伐,将责任体系向基层倾斜;二是实施安全生产全员培训,将培训教育体系向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倾斜;三是逐步实现从控制事故到控制风险、“事后查处”到“事前防范”转变,将监督检查体系向事前预防倾斜;四是设立市级安全生产应急中心,将应急救援体系向提升救援能力倾斜;五是通过“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开展各类专项行动督查,将考核问责体系向倒查督办倾斜。

  加强安全法治,必须强化重点领域整治。兰州是一座“两山夹一河”的老工业城市,地形地貌特殊,地下管网错综复杂,重大危险源多、事故隐患多。问题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隐患就是我们破解的重点,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强化隐患防范意识,紧盯道路交通、公共消防、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长输油气管网、城镇燃气和校园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扎实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逐一排摸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落实,确保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强化对全市各个重大危险源的实时监控,分类制定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

  加强安全法治,必须从严推动责任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最好的落实在于责任到位。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强化安全意识,把安全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各项工作当中,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亲自安排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安全生产工作主动权。各级安监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监管责任,严格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加强协调配合,强化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扫除监管工作死角,形成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强大合力。各企业要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完善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管理,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安全生产格局。

  加强安全法治,必须加大普法执法力度。从严执法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全市上下要以学习贯彻新颁布的《安全生产法》为重点,一方面强化宣传,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通过广播、电视、微博、微信、报刊等多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让安全生产法规走出“高阁”,走进群众和企业中间,不断增强全社会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另一方面要铁腕执法,通过采取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从重处罚、厉行问责等措施,严肃查处无视法律、无视监管、无视生命安全的违规违法行为,特别是对一些典型案例要公开曝光,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案例分析,真正做到“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市受警示”。

  安全生产,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更不能有丝毫懈怠。让我们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紧扣“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主题,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狠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把安全法治落实到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