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甘肃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甘教厅〔2015〕6号
各市州教育局、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和《甘肃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厅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教育厅
2015年1月16日
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基教一〔2014〕4号)、《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基教二〔2014〕4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高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就加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加强中职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紧迫感
(一)加强中职学生素质教育是适应教育发展规律、实施立德树人的迫切要求
“素质教育”是《教育法》明确的基本要求,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能力,促进德智体美等发展为基本特征,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和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七个方面,贯穿于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是提高国民素质,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增强综合国力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为便利、最具优势的教育类型。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我国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经济进入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中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重要部署,并把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项关键任务摆在了突出位置。与此同时,我国产业有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价值链的中低端,附加价值低,核心竞争力弱,技术技能人才素质直接决定着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要瞄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培养大批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三)升级教育的价值创造功能,迫切需要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青年更高质量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要通过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国家创造价值;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价值;帮助广大青年就业创业、成功成才、阻断贫困代际转移、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富民兴陇,为个人和家庭创造价值。这些价值的创造,离不开一大批人格健全、信念坚定、价值观正确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努力和奋斗。
二、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任务和途径
现代职业教育应当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不着力加强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难以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难以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因此,要树立质量立教、质量立校意识,努力推动职业教育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打造职教质量和职教品牌。
高质量职业教育是价值创造功能充分彰显的教育,是为产业链输送中高端人才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具有精湛的技术技能。加强中职学生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要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立足于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立足于全省中职教育科学发展,立足于中职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按照《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金种子”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教厅〔2014〕91号)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德育教学全过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组织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改进德育课教学,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建设能使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德育课程。要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守法。
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优秀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积极推进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研发与建设工作,开发时代特征鲜明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好“写字”、“阅读”、“甘肃历史”、“甘肃地理”、“华夏文明在甘肃”等地方课程,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课程。
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精神培养。要上好职业生涯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通过系统、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设立正确的职业目标,成就职业理想。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点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以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感悟为基本途径,以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为重点,引导中职学生认知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规律,认识生命的价值所在,培养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职业素养和自我发展要求,富有感恩之心、大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探索真理,崇尚科学,健全人格,自立自强,健康成长。
(二)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打造特色品牌专业
一是调整专业结构。中职学校要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需求,重点设置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所需专业,特别是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要注重传统专业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民族地区要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传统技艺、民间工艺、民族食品等相关专业。二是优化专业布局。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围绕区域产业布局,宏观调控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点建设,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一致的专业布局。要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促进知识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三是推进示范专业建设。要重点推进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节能环保、轨道交通、旅游、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相关专业建设,打造一批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示范性专业点,带动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四是下放专业设置审批权。除国家规定的限制类专业外,中职学校的专业由学校自主设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指导和引导。
(三)健全中高职衔接制度,保障系统培养质量
一是科学确定中高职衔接专业。省教育厅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贯通培养办法,根据行业企业技术价值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确定适合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专业,重点做好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专业。本科衔接专业将在技术含量高、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专业逐步试点。二是规范和制定中高职衔接培养标准。省教育厅将依据全省产业布局和中职教育资源整合实际,进一步规范中高职衔接培养标准,在办学质量好的中职学校、技术技能价值含量高的专业、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地区大力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三是加快构建课程衔接体系。省教育厅将指导职业院校,统筹安排中高职衔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顶岗实习,细化各阶段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合理确定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
一是强化校企协同育人。要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集团要充分发挥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二是广泛开展实践教学。要促进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课、文化课中要强化实践性教学,在专业课中要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三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作用,加快信息化改造传统教学步伐。
(五)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推进规范培养
一是严格执行教学标准体系。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规范教育教学。二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基本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要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强化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要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三是加强质量监测与评价。省教育厅将按照教育部要求,贯彻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完善质量评价制度。各地、各学校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定期开展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学情况评价,积极推行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监测机制,及时向社会发布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六)夯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质量基础
1.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按照省政府关于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推动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扩大优质中职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做大做强中职学校,增强学校竞争力。省教育厅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职学校办学标准,加强学校评估,建立中职学校退出机制。各市州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和城镇化需求,对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的布局结构进行调整,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地方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
2.加强和改进基础课教学。要坚持全面育人,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就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统一起来,始终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足开齐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专业基础理论等基础课程,夯实学生文化基础,为中职毕业生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强课程融合,推动文化课与专业课融通,发挥人文学科的育人优势,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3.强化人文素养教育。自2015年春季学期起,全省各类中职学校要将公共艺术课列入教学计划,同时要切实使用好教育部推荐的《百首古诗赏析100》、《百首名曲赏析100》、《百幅名画赏析100》等系列教材,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艺术文化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风采”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军训和秩序管理,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4.改革创新课程教材体系。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紧贴社会、紧贴职业、紧贴学生需求,按照基础知识、职业知识和拓展知识几大模块,合理确定文化基础课内容,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及时更新专业课程内容。要加强选修课程建设,适应不同生源对象特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开设关于安全、人口、资源、环境、现代科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等选修课程。丰富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活页教材、绘本教材、口袋书等,使教材更加生活化、情景化、动态化、形象化。积极开发慕课、微课、虚拟仿真软件、案例库等数字化资源,完善资源的动态更新和共享机制。
5.强化实习教育和管理。规范实习期间的教学,学校和实习单位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评价标准,组织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把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或实习日记列入实习考核指标,全程跟踪记录所做、所学、所想。要加强实习管理,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管理和服务,使实习真正成为校企共同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学校要积极引进企业设备、人员、技术,以及生产和服务项目,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积极推行校内实习、创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多渠道、多路径开展学生实习,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
6.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完善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和考核等制度,推进依法治校,落实“校长能力提升计划”,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力争在职业教育领域造就一批教育家。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模式,实施“双百计划”(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企业人员),完善教师企业实践机制,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积极推进兼职教师引进工作,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学校聘请一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提升工作纳入当地教育改革发展整体规划,形成政府引导、学校主导、全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有关部门要理顺机制,完善制度,落实责任,主动作为,常抓不懈,形成工作新常态。
(二)完善保障机制。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学校领导、班主任、共青团干部、德育课教师和德育专职工作人员、教务和学生工作等部门工作人员是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提升工作的主导力量,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负有重要责任。要切实提高思想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对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提升工作的经费投入和人员保障力度,建立激励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考核评价。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提升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引领全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健全督导检查制度和综合评价机制,把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作为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纳入中职学校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