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身份证为啥要跑5趟

23.11.2015  15:54
原标题:办身份证为啥要跑5趟

简政放权如同接力,没有基层办事部门这“最后一公里”的冲刺、撞线,百姓依然会觉得“”得不够,“”得不多,“”得不足,缺乏获得感

最近,笔者给孩子办身份证,总共跑了5趟才办下来,因为每次去都被告知需要补充材料。根据笔者在户籍办理窗口观察,几乎很少有人一次性办成。笔者还被好心地告知,由于笔者和孩子是本地户口,跑5趟已经算是比较快的了。

类似的例子不少。据报道,昆明胡女士想将户口迁至成都,被要求开一张“未婚证明”。为了开这一张证明,胡女士在成都和昆明之间至少跑了4趟,最终花了8个月才办好证明。胡女士的办证难被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被点名批评。然而,这种批评虽轰动一时,却很难治本,我们不能指望每次办证难都靠媒体曝光来解决。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放在突出位置。然而,一些基层办事部门仍维持旧的一套,导致群众办证如同“过关斩将”:一是要办证,先自证,类似证明“我妈是我妈”的事仍时有发生;二是材料清单告知环节缺失,办证人员不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但拥有“最终解释权”,让你一次次跑腿;三是办事拖沓,经常需要等半天,而且办理过程中呼来喝去,没好脸色。

简政放权,就是减少审批事项,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简政放权如同接力,没有基层办事部门这“最后一公里”的冲刺、撞线,百姓依然会觉得“”得不够,“”得不多,“”得不足,缺乏获得感。

解开群众的办证“纠结”,就得在基层办事部门之间做加法,在百姓身上做减法。规范办事流程,打破“信息孤岛”,就是简化各种手续、证明的有效途径。办证需要的不少材料、证明,有关部门本就各自登记在册,但由于部门之间信息互不共享,反而需要老百姓跑腿去开证明以自证。比如办未成年人身份证需要的社保卡,如果公安部门和社保部门联网,根本无需申请人再跑一趟提供该证件。再比如办户口需要的未婚证明,如果派出所与民政部门联网,查查有无婚姻登记记录就可以。其实,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在尝试这种做法。比如北京的小汽车摇号,一次性网上提交申请材料,之后就能多次参与摇号,根本不需要群众一趟趟去现场提交各种材料。现代信息技术为方便群众办事提供了很多实现途径,有关部门要尽可能地为我所用,与人方便。

让群众不再“纠结”,还可通过建章立制将办事成效与工作人员绩效挂钩,打破“群众是否满意事不关己”的格局,从而消除上级部门热火朝天、基层还是照旧的“上下温差”。相关服务部门不妨借鉴一下银行、电信、互联网等行业的做法,让老百姓根据服务质量对窗口评分,评价结果直接与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职称职级评定等挂钩,从而引导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评判简政放权的成效,不能光从数字上看精简了多少审批事项,更要看是否真正让百姓得到了方便和实惠。减少审批事项只是第一步,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及时跟进,让群众办证不再“纠结”,不再“过关斩将”,改革才算真正见效。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23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