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教学团队:发扬红柳精神 争做“四有”好老师 ——两个课堂爱学生 “三维教学”夯基础

15.10.2014  17:20
力学教学团队:发扬红柳精神 争做“四有”好老师

——两个课堂爱学生 “三维教学”夯基础 - 兰州理工大学
来源: www.lut.cn

力学教学团队老师们合影

 

      “宿舍教室食堂,报纸满地飞,同学卷报忙;抢原料,问师长,实际动手建桥梁……”这是理学院一名学生参加我校力学竞赛期间发表的QQ状态,很多学习力学课程的同学纷纷转发,表达着对有趣、充实的力学“第二课堂”的喜爱。土木学院工程力学系专业的周荣鑫等同学制作的纸桥承重1080Kg,可18个人同时站在纸桥上,更是让比赛火了一把。

      作为工科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是从理论走向专业的“桥梁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力学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我校力学教学团队自己动手,开动脑筋,从2007年开始组建实践教学团队、开辟实践课堂、编写实用教材,构建了“一个目标、两个支柱、三个培养”的基础力学课程新体系。

      这场颇有“温度”的“三维教学”创新,是如何让老师甘之若饴,学生乐在其中的呢?         

      用行动带出实干团队

      写完工程力学作业,周洲同学检查一遍又一遍,确定没有错误后才交上。“力学作业马虎不得,老师批改太认真,不能出错给老师添麻烦”,这在学生圈中达成广泛共识。正是在课堂和实践过程中老师的严格要求,周洲同学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三等奖。

      宋曦老师,1999年、2000年获甘肃工业大学“学生爱戴的老师”和“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4年、2007年获兰州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作为力学教学团队的“”教师,她主张用认真的态度感染学生,批改作业不能只是简单打个对勾,这个学生错在哪个知识点?为什么错?都要给学生圈注出来,并进行阅后分析,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马连生、雷芳明等团队老师为更加直观地推导力学公式,往往选择工整密集的板书,将知识点融入趣味力学故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坚持课后逐一答疑,往往因答疑误了回本部的校车,这些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针一线”地批改作业,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是力学团队老教师的自我要求,也是给团队青年教师设的教学岗位第一关。青年教师付小华说:“我们力学教学团队的‘老’教师们知识渊博,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对待学生都是倾其所有,这对我们青年教师是很好的榜样。”李清禄说:“我在做助教的时候曾因批改作业的疏忽被宋曦老师‘批’过一次,那次之后,我就知道,力学专业的作业就要这样逐字逐句地改。

      团队多年来始终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老教师“言传身教”,青年教师积累创新。建立微信、QQ答疑群;建“”需要原料,上午学生提出需求,下午老师便借来工具;做桥梁时,到了吃饭点,师生同堂,报纸一铺,席地而坐,便是一顿!在这个团队,老师们提出“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的服务教学理念,使学生的需求总能快速响应。

      力学教学团队以量大面广的基础力学课程建设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团队以省级精品课程与省级重点学科(力学)为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外交流。2001年《工程力学》被评为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组建了工程力学校级重点建设教学团队,2012年力学学科被评为甘肃省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被全国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确定为全国八所“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基本要求实施试点单位之一;成功承办“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力学课程讲课竞赛”,“教育部基础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团队先后有7人获“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称号,2人获“全国中青年力学课程讲课竞赛”二等奖,3人获校级讲课竞赛一等奖。

      用报纸卷出实践课堂

      “学习力学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还得’纸上用兵’,从实践中学得真功夫,这样才能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抱着这个想法,从2007年开始,杨静宁、宋曦、马连生、赵永刚等几位老师倡议下,力学教学团队以举办“力学竞赛”为平台,开辟了我校力学教学的第二课堂,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二课堂”建立初期,团队老师面临参赛材料哪里来?活动经费哪里来?如何广泛组织学生等一系列的问题。面对难题,老师们自己动手,开动脑筋,广泛发动人脉。韩明君老师说,为解决报纸(力学大赛的材料)的来源问题,他们走街串巷,一度找到了省委有旧报纸的校友那里。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参赛激情,力学教学团队在学校资助少、材料需求量大的情况下,给参赛学生承诺无报名费,材料全部免费提供的优惠条件。为了让同学们都了解这项比赛,前期宣传时,老师们先自己做出“桥梁”模型进行直观展示。赵永刚老师介绍说,2008年春节过后才4天,他和宋曦、杨静宁、马连生等几名老师就开始做模型,为的是开学之后能尽快给学生宣传展出。

      2008年5月, “兰州理工大学首届结构大赛” 成功举办,大赛参赛学生面广,包括文、理、工15个院本科生、研究生,参赛学生多达600余人,参赛作品130余件,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力学教学团队的老师们在课堂上个个是活“广告”,课堂讲完理论,课后就鼓励学生参加力学竞赛的动手实践。通过参加比赛,把公式、图纸变成精巧新颖的“桥梁”,学生感觉有了用武之地,受小小成就感的驱使,他们的参赛热情空前高涨。力学大赛就像这个团队老师们“生出的孩子”,是增强学生们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在经费困难的时候团队老师自己补贴,保证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的开展。用易中天的话“人生能有几回‘二’,何不潇洒‘二’一回”,力学团队的“老老少少”就是凭着这股子“”劲儿,在工大校园掀起了一股“造桥热”。

      “第二课堂”延拓了理论教学,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创新实践平台,构建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力学专业的李钟宁同学说:“‘力学竞赛’不仅调动了我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大家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了解到力学在工程实际中重要作用,这样的比赛很有意义。”

      2013年5月,在“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我校参赛选手再创佳绩,获国家级奖的学生人数为历届之最。2014年10月12日,理学院力学教学团队将历届力学模型在西校区红柳广场进行开放展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用经验编出实用教材

      为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处理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力学教学团队在基础力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一个目标,两个支柱,三个培养”的工科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新体系。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掌握力学问题的理论分析、实验分析两个支柱;培养学生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运用力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师实现优秀教学之本。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工程力学系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发动全系教师,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加编写新教材及其讨论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2009年、201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自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等教材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沿用至今,投入使用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系列教材除我校自己使用外,尚有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国内6所高校使用,由于教材注重工科应用,贴近课堂易于教学,受到校内外师生的好评。

      老师讲台上下,共奋进,求实干,发扬红柳精神;学生课堂内外,勤学习,多动手,争做合格人才。一座座模型的桥梁,支起的不仅仅是同学们对科技创新的追求,更是通往他们的人生理想之桥。

      力学团队有“态度”、有“温度”的教学是我校老师们默默付出的一个缩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把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 “四有”要求,当做自己的终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