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知到认知:人工智能技术定要让机器人会思考

01.05.2015  10:38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杨春雪)在北京大兴区的一家餐馆内,一个名为“元元”的机器人根据控制人员的指令,沿着贴在地上的引导线为顾客送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该餐馆的经理王海兰说,这台机器人是她花7万元从深圳购买的,经过一个月调试,最近正式“上岗”。

    “饭店员工流动性大,到年底容易出现用工荒,而且人力成本也在上涨。使用机器人,一年至少可省下两个员工的工钱,而且机器人可以持续工作,效率很高。”王海兰说。

    近年来,不少机器人站上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流水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人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视也日益加强。

    在离“元元”工作地点30多公里的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代表正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讨论如何开发新型机器人。

    专家们认为,如果说这些代替人类体力劳动、从事机械工作的机器人是“第一代”,那么,第二代机器人需要完成从感知到认知的跨越。

    “第二代机器人能听会说、能看会认。”专业从事智能语音技术的科大讯飞公司云平台事业部总经理于继栋说。他将人工智能分为三个阶段: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

    他解释说,计算智能主要指机器可以有超强的记忆力和超快的计算能力,即“能存会算”,这个阶段从计算机诞生起就已经开始,而像“元元”这种根据指令做机械运动的机器人仍处于简单的计算智能阶段。他认为,如今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迈进感知智能阶段。

    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展示了来自多家机构研制的形色不同、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在主会场,来自日本大阪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教授石黑浩带来的机器人不仅有着与人相近的面容、肌肤和声音,还可以在与人对话时表现微笑、悲伤、愤怒和无奈的表情。

    图灵机器人公司介绍,顾客额头带上一个特制的项圈,通过传递脑电波就可以让机器人跳舞、唱歌或者走路,他们希望“让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智能机器人”。

    与很多致力于生产机器人的公司不同,科大讯飞主要致力于机器人的“听觉”和“视觉”的研制。比如,大会VIP厅的门禁系统则使用了该公司开发的人脸识别设备,目前,该设备已经在金融、保险等领域应用。

    于继栋介绍,他们自主开发的语音识别系统准确率超过95%,并已经运用到机器翻译、教育、家具、车载、广告等多个领域。他们还开发了语音合成系统,希望未来的机器人可以按照人类喜欢的声音讲话。

    这种“人工智能+”的模式也启发了不少年轻的创客,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大四学生刘闯和他的团队去年注册了一家公司,努力方向是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

    他们打算将自主开发的人脸识别系统运用到课堂上,“可以节省传统点名方式签到所浪费的时间”。爱护动物的他们还在开发一个宠物识别系统,帮助人们找回丢失的宠物。

    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说,中国目前的机器人相关企业规模偏小,在中高端机器人领域,中国还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市场上的机器人只是一些自动化生产工具,距离智能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工智能最高境界应该是认知智能,即机器自己可以思考、可以理解。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最大的困难在于解决如何让机器自我学习的问题。”于继栋说,实现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努力。

    他透露,目前科大讯飞正在做的“超脑计划”就是对认知智能的一次尝试,该计划重点涉及教育领域,比如,该公司正在进行国家科技部863重大专项——类人答题机器人项目,“未来要让机器人参加高考”。

    此外,以前考试机器批卷子只局限于选择题、填空题,而“超脑计划”里新的机器可以准确批改问答题、作文等主观题,这都需要机器人能理解、会思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