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民主生活会沦为“完美话剧”

21.06.2014  17:44

  个别民主生活会沦为多次彩排后的“完美话剧”,本该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参会者遮遮掩掩,生怕“伤人害己”。“政绩观偏差”、“脾气太大”、“特权思想”等频频出现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用词,反映了一些官员的通病,还是在心照不宣“搞默契”?(6月20日《南方都市报》)

  开好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直是我党的传家宝,要开出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就要谈真问题、真谈问题捞“干货”。自从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以来,各地纷纷结合“四风”难点,找准自身“痛点”,“一把手”更是敢于拿自己开刀,往“伤口上撒盐”,民主生活会猛料频出,火辣有劲儿的“挑刺”真正起到了“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

  然而,在媒体广泛报道、网民热议之后,一部分群众却开始对这些猛料不再那么感冒、甚至产生了疑问,开始质疑起是官方刻意地包装、作秀,认为会议无非是“”给上级看、“”给群众看,念念材料摆摆功、无关痛痒提提过。经过“彩排”,既查摆了“问题”,又避免触到短处;既让群众“畅所欲言”了,又不至于领导“下不来台”。这样无关痛痒、避重就轻,说到底还是形式主义、运动一阵风。

  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一方面是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一方面却是部分群众的不领情、不买账。究竟问题出在了哪里?笔者以为,还是所谓的“猛料”来的不够猛,以至于给人落下虎头蛇尾、哗众取宠的印象。加之,一些地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导致陷入塔西佗信任危机;部分不良媒体恶意炒作、庸俗跟风,导致公信力大损,群众难免出现新闻倦怠和认识偏差。

  那么如何才能让民主生活会保持原汁原味呢?首先,恐怕还得真正沉到基层,倾听民声,这样才能打开天窗说亮话,自我批评才能一针见血、单刀直入。其次,开会只是开始,关键在监督整治,立说立行、边查边改,才能有实效。

  卸下“伪装”,捅破“窗户纸”,得让民主生活会多加点猛料、多添点“辣味”,群众路线才能越走越好。

  文/向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