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新闻发言人两头受气
几天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最新版的新闻发言人名单,包括88个中央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最高法、最高检的新闻发言人名单和联系方式,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新闻发言人名单,并且名单全部“具体到人”。
这是一件好事,是时代进步的表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公民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面对纷繁复杂、铺天盖地的舆论信息,需要有新闻发言人权威性的言论,来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判断力。作为沟通媒体、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重要桥梁,新闻发言人发言效果的好坏可以说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但是,一项好的制度的确立,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制度配套衔接工作,让制度彼此呼应,形成合力。为什么这样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去年在央视谈到新闻发言人,就总结了两句话:“一句话是不敢说、不愿说,一句话是不会说,说错话。”这的确反映了当下新闻发言人的普遍状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新闻发言人发言不及时、发言打官腔以及不知道该怎么发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不过是一件冠冕堂皇的“新衣”,在实质上乏善可陈。比如,发生死伤事件,一味刻板地、冷冰冰地说“伤亡家属情绪稳定”,甚至于武断地“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势必引起人们反感。
真的是新闻发言人不会说“人话”吗?非也。尽管新闻发言制度相对完善了很多,却没有相应的公开透明的行政运作体系,很多政府部门依然停留在以前的理念中,对很多原本告知公众的事情,总是想方设法地掩着捂着。甚至一旦遇上真正充满丑闻的事件,就更是如此。因此,中国的发言人实际上就很容易被迫沦为了一个传声筒,或者是简单的通稿播放器。最后不少异化为正如《人民日报》所说的“无可奉告型”、“大包大揽型”、“照本宣科型”、“自我辩护型”、“报喜不报忧型”、“恼羞成怒型”、“感情错位型”等等类型。有一个比喻非常形象:新闻发言人既要满足上级,又不能得罪老百姓,是“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
因此,小马飞刀以为,信息公开和完善的问责制是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新闻发言人制度本意就是建立起沟通渠道,是就政府重大事项、重大突发事件、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所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有了信息公开和问责制的保障,民众就不必担心被隐瞒,不必担心无人担责——即使民众不追问,制度也会启动问责程序,追查到底。只有这样,新闻发言人才能说真话、说实话、说人话。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