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折腾我们的孩子

30.11.2014  02:39

  今后学生足球特长将记入档案,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之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6日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将完善政策,形成校园足球激励机制。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

    对此,著名体育评论员、节目主持人黄健翔在微博表示:足球只是体育的一种,学生体育应该是兴趣导向,而不应是成绩导向,先把中小学的体育课都真正全面认真开展了,足球在内的各个项目自然都有人才基数。必修课是一国教育多大的事?说多大就多大,说加就加,探讨论证了吗?有足够的合格师资吗?有足够的场地条件吗?有教学大纲的教材吗?

    小马飞刀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在某些人眼中,孩子们还真是万能的。社会上什么事情没做好就“进校园”,大人们自己不争气就“从娃娃抓起”,这几乎已经成了规律。反正,把责任压到孩子们的肩膀上,仿佛大人们自己身上的担子就轻了一些,“国粹”也罢,足球也罢,大抵如此,无不是让孩子们在替大人的无能解围。这几年“XX进校园”的活动没少搞,什么集体舞进校园、京剧进校园、中医文化进校园、武术进校园、廉政文化进校园、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看起来轰轰烈烈,好不热闹,实际上都是政绩工程、烂尾工程,折腾几下就没了下文。举个例子,京剧纳入教材的政策一出台,当初的建议者孙萍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样的决定,一直是由两个部门以及中国京剧院院长主导,并没有咨询她及其他艺术家的意见。选定的样板戏曲目引起社会争议,孙萍也备受质疑。她认为这个结果完全违背了其初衷。她说:“教材的制定,曲目的选择,是肩负着育才责任的,如果没有经过广泛地听取意见,只是由政府部门自己关起门来决定,是很不负责任的事情。

    近年来,不少教育决策,都因省去调查、论证、审议的环节,而是在一些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直接由政府教育部门制订方案,然后推出。无论专家意见在最后的方案中占多大比例,决策的实质仍旧是行政主导,都存在不科学、不民主的问题。比如,高校扩招,是由经济学家建议,然后政府部门采纳后迅速推行,对于应有怎样的扩招规模、扩招后教育质量如何保障、扩招学生的出路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进行充分论证。以至于多年之后,提出建议的经济学家认为扩招并没错,但执行出了问题。这就是决策过程缺乏科学与民主所致。

    另外,小马飞刀还想说的是,官员们大多不熟悉教育规律,喜欢用行政思维、行政手段、行政方式落实教育活动。岂不知,术业有专攻,对象各不同,谁偏离“育人”这个主题、无视因人施教的原则,谁就会贻笑大方。简单地说,这些年来,尽管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强调要为中小学生减负,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广大中小学生目前依然面临着十分沉重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所谓的进校园活动,不但起不了什么积极作用,反而会再次加重孩子和家长的负担,包括经济负担。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