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促转型升级

12.01.2016  11:03
——武威市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综述

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精准灌溉实验基地。

短短几年时间,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全省人才特区试点市、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和民生科技试点市等相继落户武威;连续承担实施多项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
全市组建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和2个工程实验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家;开发、推广工业领域新技术100多项、新产品570多个;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9家,其中省级以上4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吉祥1号”成为我市乃至全省推向全国的第一个玉米新品种;

微生物菌剂及甜高粱青贮饲料的应用技术”项目,通过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市委重视科技创新的远见卓识。

2011年,省政府出台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意见后,我市抢抓这一难得机遇,全力以赴、积极争取。同年10月,省科技厅批复我市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实施方案。随后,我市印发《武威市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总体方案》,启动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

2013年,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21条”,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武威作出部署。我市把科技创新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紧紧围绕实施工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立市战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争取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突出科技的支撑作用,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型武威建设迈出新步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重大项目惠民利民

2015年12月23日,武威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成功出束,标志着国家重离子辐照技术应用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标志着21世纪最理想的治疗肿瘤技术将在武威率先应用于临床,中心将在2016年正式开业,接受肿瘤患者治疗。

市委书记火荣贵说,武威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成功出束,是我市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展全方位合作的良好开端,我们将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空间和领域,推动双方合作向多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把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建成以重离子治疗肿瘤为核心,集医疗、科研、教学、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医疗卫生园区,全面带动与重离子相关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这是我市实施国家科技惠民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一。

十二五”期间,我市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争取实施“武威市乙肝防治示范区建设与现场流行病学研究”、“国家973计划消化道肿瘤防治”、“武威市恶性肿瘤高发区防控模式示范”和“民勤风沙危害防治与生态产业培育科技富民应用示范”等一批重大科技惠民项目,实现了科技与改善民生的有效结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015年12月13日,国家科技惠民计划“武威市恶性肿瘤高发区防控模式示范项目”总结大会召开。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是市委高度关注和重视民生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市委主要领导着眼长远、心系群众生命健康的最好例证。

通过实施该项目,构建了政府主导、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公众广泛参与的省、市、县区、乡镇(社区)和村五级恶性肿瘤防控组织体系,我市受益人群达181万人,提升了我市整体胃癌防控技术力量,提高了群众的胃癌防控知晓率,建立了胃癌防控长效机制,形成了一个可以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进行推广的模式。

这是我市实施科技项目、促进转型升级的又一成功之举。

武威市乙肝防治示范区建设与现场流行病学研究”项目,由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卫生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与我市联合申报。 项目自2009年在我市启动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常抓不懈,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开展3次大规模人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举办各种培训班和专题讲座20期,探索创建“党政牵头、专家支撑、军地携手、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乙肝防治“武威模式”。目前已建成覆盖160万人的新型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我市所有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之间首次实现了网上信息共享。

与以上几个科技惠民项目不同,“民勤风沙危害防治与生态产业培育科技富民应用示范”项目,则是一项通过科技力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富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惠民项目。

2014年3月,项目由科技部、财政部批准立项在民勤启动实施,由国家与省级科研单位牵头,地方政府组织,地方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以及公司与农户参与,政研产学用结合,以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成果引用与转化为基础,以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通过科研成果应用示范,建立示范区,提高民众科技意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民生,促进石羊河流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于2016年7月完成后,将建立绿洲防护示范区4.6万多亩,形成防护林完善、生态产业主导的生态村一处,并提高示范区植被覆盖率8%到10%,使流沙固定率达90%以上,作物受害率降低到5%以下。同时,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2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000人次;直接和间接提供生产岗位1000个到1500个,涉及农民3万多人;项目区人均收入将提高5.6%,生态产业受益占农民收入的20%。

2014年4月26日,甘肃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挂牌启动,为我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搭建了新的国家级平台。
这块金字招牌来之不易,是我市全力争取的结果。园区启动建设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抓住晋升“国家队”的契机,集聚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吸收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形成了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园,构建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体系,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科院近物所武威核技术应用综合产业园开工建设,甘肃省重离子生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辐照诱变育种工程实验室挂牌成立。

体制改革促进创新

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启动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武威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武威市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扶持奖励办法》等重要政策和文件,实施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科技创新的政策、服务和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政策支持、协调服务力度加大,全市科技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预算保障的重点,2013年全市科技支出达到4238万元,同比增长44.34%,2014年科技支出达到4691万元,同比增长10.69%,财政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长。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的非公经济专项资金、工业发展引导资金、循环经济发展奖励资金,优先支持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项目。增设了武威市技术发明奖,进一步明确了奖励重点,适当提高了奖励标准,鼓励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创新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组建武威市科技发展投资公司和武威丰华农业科技投资公司,进一步拓宽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渠道,更好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整合组建了武威市农业、林业和畜牧兽医3个科学研究院,组织科研力量集中攻关,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成立市工业企业人才服务中心,引进134名工业急需紧缺人才,到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工业园区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服务,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对引进人才的服务、使用、培养和管理。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加市级专利事业经费财政预算,凉州、民勤、天祝分别制定出台专利补助办法。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商标注册量明显增加,全市拥有注册商标970件,驰名商标2件,甘肃省著名商标50件,地理标志商标4件。制定地方性农产品质量标准2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82个,组织编制31项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产品出口生产技术规程(试行),目前全市有效使用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31个、绿色食品90个、有机食品15个,武威酿酒葡萄、凉州羊羔肉、天祝白牦牛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民勤蜜瓜、民勤甘草、民勤羊肉由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已审定、认定各类农作物新品种149个,玉米新品种“吉祥1号”、“吉平8号”、“甘鑫2818”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授权保护,“吉祥1号”成为我市乃至全省推向全国的第一个玉米新品种。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使其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2010年以来,全市组织实施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28项,80%由中小企业承担实施,有42个项目获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824万元,4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对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加大研发经费(R&D)投入,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推动产品优化升级。荣宝照明科技公司、金苹果公司、敬业农业科技公司、大禹节水公司4户企业被省工信委认定为全省首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抢抓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市机遇,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建立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制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配偶工作调配、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实施办法,投资建设了引进高端人才项目金熊猫公寓。

先后三批选派科技副乡镇长279名,选聘村科技助理员606名,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2万多人,科技入户率达到95%以上。聘请科技专家服务团成员36名,建设10个设施农业科技人才开发项目示范点。每年下派科技特派员500名以上,建成创业示范基地23个,形成产业技术联合体130个。目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76万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06人。

依托甘肃武威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和甘肃民勤设施蔬菜产业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每年下派科技特派员500名以上,重点开展日光温室、暖棚养殖、特色林果业、高效节水农业、创新技能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指导,全市乡镇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健全完善市、县区科技管理网、知识产权网功能,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适用技术、知识产权、科技专家、项目信息等资源共享。

成果转化服务发展

提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推广的温棚无土基质栽培技术,凉州区中坝镇花寨村四组村民贾宗国赞不绝口:“市农科院专家发明的这个技术真好,以前在电视上看到各种专利发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我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现在却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新技术的好处。

据市农科院蔬菜瓜菜研究所所长张仲保介绍,日光温室无土基质栽培技术,是充分利用光照进行蔬菜高产高效栽培的一项技术。该项技术一次投入,一年收回,增效明显,一般可增加收入30%以上,为我市日光温室提质增效、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主体生产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启动以来,我市整合各类技术资源,合力攻坚一批关键技术,创造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以中科院近物所武威核技术应用综合产业园等科研院所为主体,组织开展良种良法专项研究开发,在优势作物新品种选育上取得明显突破。玉米品种“平玉8号”、“甘鑫2818”通过国家审定,玉米品种“吉祥1号”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玉米新杂交种武科2号选育及示范推广项目”获得2013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高产广适型玉米新杂交种吉祥1号选育项目”获得2014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以来,全市通过国审玉米品种2个,省级审定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品种17个,省级认定辣椒、西葫芦、无壳瓜籽、西瓜、甜瓜等非主要农作物品种130个。“设施蔬菜农药残留降解特点及安全使用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015年度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微生物菌剂及甜高粱青贮饲料的应用技术”项目,通过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

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新农村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和智能农业等前沿技术创新,提升现代农业技术水平。以节水增效为核心,大力推广应用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和旱作农业新技术,全市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84.23万亩,总规模居全省前列,发展设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35万亩。与2009年相比,2014年全市农业用水量由14.9亿立方米减少到11.37亿立方米;农业增加值由53.5亿元增加到9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972元增加到7834元。

推广林业适用技术。相继实施了“水源涵养林流域经营与综合培育示范”、“祁连山东段退耕还林工程区植被恢复与构建配套技术示范推广”、“西北荒漠绿洲植被恢复技术应用与示范”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科技支撑项目,营建水源涵养林示范区3.3万亩,探索出成熟的营建模式和技术措施。推广生根粉、保水剂、泥浆蘸根、地膜覆盖、容器育苗等节水造林技术,稻草、芨芨草、尼龙网等20多项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材料得以试验展示。

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建设产业链关键项目,初步形成了“葡萄种植—葡萄酒—葡萄废渣利用—花青素—养殖业”等多条特色产业链。实施了荣华公司易地搬迁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循环经济支撑项目。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饲料化加工、秸秆还田、秸秆养菇等成熟技术,积极发展秸秆发电、秸秆棒炭等新技术,提升了资源化利用水平,至2015年11月底,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36%。大力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2.61 %,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2.84%,尾菜处理率达到24.18%。

同时,食品加工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现代中药技术都不同程度得到发展。

甘肃省辐照诱变育种工程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化验。

科技支撑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助推力,与调整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效应,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经之路。

2010年以来,我市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8个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

曾经荒芜的邓马营湖腹地,如今“阡陌纵横摆,田野翻金浪”。荣华现代绿洲生态移民·农业产业化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2013年,荣华集团投资65亿元,在邓马营湖沙漠建设占地面积20万亩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主要发展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目的在于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2年,我市把甜高粱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畜牧业饲草料供给保障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引进醇用型和饲用型甜高粱品种,在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选定7个试验点试种。

2015年2月,省委、省政府将我市列为全省培育发展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示范区,支持我市先行先试,为全省探索经验、总结模式、做出示范。

市委抢抓机遇,敢为人先,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培育发展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武威市培育发展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全产业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农牧、财政、农机等部门分工协作、齐力推进,加快扶持这一新兴产业落地生根。

武威兴旺农机制造公司通过技术攻关,自主研制成功甜高粱收割机,产能可达10亩/小时,生产线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生产收割机200台。据初步统计,全市目前拥有青贮收获机械248台(套),计划协调引进青贮收获机械113台(套),以确保甜高粱及时收获。

2014年,全市种植甜高粱12.4万亩,2015年达到27.3万亩,其中饲用型20.99万亩,醇用型6.32万亩。实践证明,甜高粱是一项科技含量高、推动现代农业、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深受老百姓欢迎、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有着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动现代农业和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目前,武威荣华高新产业园初具规模,泰康、汇能、赫原、蓉宝、天盛、易源等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初步形成,敦煌、黄羊河、武科、德农等种业企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荣华、威龙、莫高、黄羊河集团,民勤中天、天祝正阳、古浪天源等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进入新的阶段。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抢抓政策叠加机遇,规划建设了武威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民勤红沙岗工业集聚区,先后引进了航天万源、中节能、中广核、甘电投等多家知名企业,太阳能、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245万千瓦,形成200兆瓦光伏组件和1000兆瓦光伏支架生产能力。

组建成立甘肃风电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联盟,中国航天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年产300台套2兆瓦电励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和兆瓦级电励磁发电机、中国兴业太阳能(甘肃)产业园300兆瓦光伏组件、重通成飞年产300台套风机叶片、中电科耀年产200台套风电塔筒等风光电项目装备制造生产线已建成投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装备企业达到16户,占228户规上企业的7.02%。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鼓励开发生产非金属矿物材料新产品,促进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的开发应用,形成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新型墙材产品体系,以废旧薄膜、塑料利用、节水灌溉器材为主的节水环保材料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