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促发展 创新添活力 ——武威市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纪实
武威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创新金融服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经营稳健、运行平稳、风险总体可控的目标,促进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
2015年末,武威市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816亿元、696亿元,分别位居全省市州的第三位和第一位;各项存、贷款同比增长分别为15.83%和31.87%,分别位居全省市州的第五位和第三位。
以“金融生态建设深化年”活动为契机,不断丰富和创新在支付结算、经理国库、人民币流通、外汇服务、征信管理、金融消费保护等方面工作抓手,为有效履行货币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环境。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修订再贷款实施细则,制定支农再贷款示范区创建办法,先后建立5个支农再贷款示范区,探索更加高效使用支农再贷款的方法途径,并积极向上级争取支农再贷款限额,支持当地涉农产业发展;以多种灵活方式指导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达标考核工作,依据评估结果,给予达标的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执行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的优惠,引导县级农行将更多资金投向“三农”;灵活执行有关信贷调控政策,采取“按日监测、按月控制”的动态监测手段,科学合理调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引导其将信贷资金投放到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上。去年,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15.35亿元,撬动“三农”信贷资金70多亿元,支持当地经济发展;落实三农金融事业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增加其可用资金约1.55亿元;加强合意贷款管理,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争取初始合意贷款规划42亿元,同比增加18.39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武威市中心支行制定《2015年贯彻落实信贷政策支持武威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金融支持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信贷政策指导意见,加强对现代农业、小微企业、扶贫攻坚、产业升级、民生服务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发挥信贷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执行进行专项评估,确定了相应等级,督促激励金融机构更好的落实信贷政策,全面落实人总行降准、降息政策,为5家法人金融机构释放资金10.52亿元,全市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配合地方政府部门积极筛选、培育、引导企业了解和运用直接融资工具,积极支持发展潜力好的小微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去年先后有多家小微企业,分别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和“新三板”成功上市。积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组织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先后开展2次行长座谈会、2次银企对接会、1次行长园区行活动,切实促进中小企业有效融资。
深入推进“金融扶贫攻坚”行动,以实施“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为突破口,加大优惠利率支农再贷款投放力度和调增合意贷款规划,并积极协调政府和承贷金融机构建立了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促进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贫困县古浪、天祝县各项贷款余额增速分别高于全市12.76个百分点和21.71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金融对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贡献度。去年10月,“全省金融扶贫工作现场会”在古浪召开。武威市“深度融入+精准推进”的普惠金融扶贫开发模式被第二届中国西北金融高峰论坛确定为“甘肃金融扶贫经典案例”。去年共发放精准扶贫贷款32.14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贷款33.59亿元。
强化金融服务创新,特色农业调查和电子退税业务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全省支付机构支付业务知识培训班在武威成功举办。创新设立无库县支行现金调剂中心和研究开发的金融机构残损币整合上缴预约系统,有效降低了商业银行现金调运成本和库存压力。加大“信用武威”建设力度,在武威职业学院、武威信息工程学校相继建立“征信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打造了信用文化建设和大中专院校合作新模式。
自201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武威市中心支行通过普惠金融累计撬动财政资金25亿元;金融业对地方财税收入的贡献愈显突出,其中2015年全辖金融企业上缴营业税等9类税收3.8亿元,占涉及税种的18.52%,占大口径财政收入8.4%;金融业对地方GDP增长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其中201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增加值9.3亿元;大力拓宽支付结算渠道和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金融IC卡应用领域持续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支付商圈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助农取款服务点达到1437个,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记者 马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