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三部曲:放权 减负 创新

25.12.2014  13:14

  国务院常务会议,是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决策机制之一,也是外界观察中国政府施政重心的一个窗口。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在中国经济增长“换挡降速”的大背景下,简政放权、减负减税、激励创业创新等“三部曲”,串起了国务院一整年的决策部署。

   简政放权:提前兑现本届政府承诺

  作为深化政府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之举,简政放权成为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的高频词汇。截至12月24日,在今年召开的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有22次会议提到“简政放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年内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纵观2014全年,截至12月24日,国务院已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超300项:

  ——1月8日的会议决定,重点围绕生产经营领域,再取消和下放包括省际普通货物水路运输许可、基础电信和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备案核准、利用网络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网校审批、保险从业人员资格核准和会计从业资格认定等70项审批事项。

  ——6月4日的会议决定,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包括“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核准”、“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条件的服务型、商贸企业和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减免税审批”等关系投资创业的34项审批事项。

  ——8月19日的会议决定,便利企业投资经营,再取消和下放87项“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其中取消了68项,做到能取消的尽量取消、不下放,避免遗留尾巴。

  ——12月12日的会议则决定,再取消和下放108项主要涉及投资、经营、就业等的审批事项,为创业兴业开路、为企业发展松绑、为扩大就业助力。

  至此,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目标已经实现。再加上此前2013年取消和下放的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意味着本届政府“在任期内削减1700多项审批权三分之一”的承诺已经提前兑现。

  然而,放活不放任。作为简政放权的“组合拳”,政府同时要求“放管结合”,以根治“审批依赖症”,堵住利益输送“暗道”及公众资金的“跑冒滴漏”。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监管体系,防止截留改革红利,以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