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室为实现劳模最大价值提供平台

28.04.2015  01:29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兰州市总工会召开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推进会暨庆“五一”劳模座谈会。市总工会对8家劳模创新工作室进行了表彰奖励,命名挂牌7家劳模创新工作室。至此,我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达到27家。这27家劳模创新工作室,涉及制造、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一年来,这些劳模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发挥劳模的引领示范作用,以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开展技术(技能)创新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相关报道见4月26日《兰州日报》一版)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以劳模的名字命名,由劳模“担纲领衔”,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唱主角”,以生产经营活动、技能人才培养和攻克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为主的创新工作团队,是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发射源”,对企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提倡创新和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组织开展以创新为主旋律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科技进步支撑产业发展、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最大结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劳模就是一面旗帜,一批劳模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正能量。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改革开放年代,劳模的模范带头作用都是我们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无数的劳动模范在企业的改革和生产建设中,做出了很大贡献,树立了企业的形象。但是,多年来,人们形成了一种惯性心理,认为劳模内涵就是“无私奉献和任劳任怨”,苦、脏、累、险、重活劳模就是承担者。只要成为劳模,就应该多干活、少享受、不计名利、大公无私。只是,这样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时代已经大大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利于继续发挥劳模的典型示范作用。

    市场经济培育了社会的效益观念,单纯提倡劳模的无私奉献,会导致劳模可敬不可学。因此,劳模在做出奉献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为其创造发挥作用的平台,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实现其价值,以此来引导更多地人去当“劳模”、想当“劳模”,启发人们更强烈的追求向往,使学劳模、当劳模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一支强大动力,从而弘扬社会正能量,这才是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树立劳模典范的真正含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党中央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始终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的劳模正是一股创新的巨大人才力量。当代劳模的先进性也正体现在创新上。只有在劳模中大力倡导开拓创新,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更高价值,追求卓越,与时俱进,才能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才能影响周围的人去勤奋劳动、诚信劳动、创新劳动。

    当前,兰州正处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的新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都迫切需要有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立,正逢其时,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