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废墟上播下希望的种子

15.06.2015  03:32

绵阳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三江汇流的中心城区一角

百家党报总编、记者在北川老县城遗址采访

江油力推百合产业

绵阳孵化器内的科技企业研制的航模

南河路社区支持青年创业中心

大学产业园里的学生创业者

    从涪城到江油到北川再到安县,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路的印象,那应当是——“希望”,这是在大地震之后的废墟之上播撒下正能量的种子结出的最让人期待的果实!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度让这里成为大灾区。时至今日,走过七年这个节点的绵阳,正在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付诸实践。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希望,更是全民的希望。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七周年之际,由中国报业协会城市党报分会组织全国近百家党报的总编和记者重走灾区绵阳,这次让大家看并采访的主题只有一个——创新。

    两天时间里,本报记者跟随团队一起深入到绵阳市高新区、涪城区、江油市、北川县、安县的创新创业中心、企业、园区,以及西南科技大学、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地,走访了当地领导、群众、学生、“创客”……

    A 让“金点子”变成“大项目

    厚重的人文气息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构成了绵阳这座城市最为鲜明的品质。在2200多年的建城史上,绵阳创造了以李白、文昌、禹羌和感恩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集聚了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为代表的国防科研基地,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绵阳“三线”建设时期就承载着为共和国铸造“两弹一星”等“国之利器”的历史重任,目前拥有“两院”院士26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7万,肩负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经验、作出示范的时代使命。

    绵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组织部部长付康告诉记者,在灾后重建奠定的良好基础上,绵阳市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打造科技城政策支撑、创新创业、开放合作、产业承载“四大平台”,2011年到2014年,全市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从56.35%提高到65.0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867.42亿元提高到1230.56亿元。

    “采取设立6000万元/年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颁发高层次人才证、提供科技人才公寓等措施,绵阳市去年一次性发放了6650.5万元奖励资金,最近又拿出1000万元对到绵阳创新创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在绵阳购房给予一次性补贴。”据付康介绍,绵阳市把建设孵化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成立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创新驿站”绵阳工作站、中国技术交易所绵阳工作站和中科院创新育成中心,建成科技城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器34个,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今年将达到100万平方米,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政策、信息等“打包式”服务,现已入驻科技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1500多家。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城市实力评定,绵阳居33个参评城市第二位。

    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着力重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让一个个“金点子”变成一个个“大项目”,让想创业的人创新业,正创业的人创好业,善创业的人创大业,绵阳市还实施了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涌泉计划”,把从“金点子”到“大项目”的创业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实行差异化扶持,缩短企业成长周期。

    这其中,企业从创意萌芽到注册为初创阶段(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下),由“金苗工程”来扶持;企业从蓄势培育到不断壮大为成长阶段(年销售收入50—2000万元),由“拔萃工程”来扶持;企业从壮大规模到稳定成熟为发展阶段(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由“卓越工程”来扶持。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形成了由“铺天盖地”向“顶天立地”加速转变的发展格局。去年全市新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2684家、占四川全省近1/3。今年截至目前已新增1089家,总数达到5582家;新增入规企业23家,总数达到68家。全市注册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去年达到32165家、总数达到220184家,注册资本金340亿元、增长41.2%,其中注册私营企业9099家、增长100.3%,每千人企业数达到8.3家,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60.1%。

    去年12月3日,国务院决定在绵阳科技城推广实施4项先行先试政策。这4项政策包括:给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股权奖励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两年以上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对5年以上非独占许可使用权转让,参照技术转让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向个人股东转增股本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允许在5年内分期缴纳。

    这意味着,绵阳科技城得到了比照中关村政策先行先试的“尚方宝剑”。在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下,如今绵阳已建成科技城创新中心一期、创新中心二期、工业技术研究院、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中心等60万平方米的孵化平台,入驻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近1000家,今年孵化器面积将达到100万平方米。

    目前,绵阳正在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先期建设的5平方公里启动区内,总投资20亿元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开工。

    B 带着创意和激情实现创业梦

    作为绵阳市首家物联网专业孵化器,燕景堂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主要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等服务,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入驻企业30家、青年创业中心1个、高校校外学生实训基地5个,投融资服务机构两家,相关入驻企业已获得专利30余项,还有500多项知识产权在拟提交申报。

    “‘拎包入住’已经过时,如果你想到我们这儿来创业,直接扛个脑袋来就行了。”在这里采访时,涪城区区长江彬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你只需提供两个证明,一张身份证证明是你自己要创业,一张大学毕业证证明你具备创业的能力。

    事实上,这也不完全是一句玩笑话,在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只要带着富有创意的大脑和干事创业的激情,就可以在绵阳实现创业梦!

    记者来到一家名为嘉泰鑫的智能科技公司,得知这家公司成立刚刚一年时间,是由几名毕业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大学生一手创办的。几人毕业后便并购了一家公司,并借助南航师生智力的优势,成立当年新产品的销售额便达到了100万元,现有的产品技术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要求,几个年轻人在谈到他们的梦想时这样说,“搭乘国家工业4.0的春风,实现公司未来3年上市!

    以提供增值服务、构建社区信任为己任,孵化器中的另外一家企业“每天惠”则已在全国各地整合了6000多家社区便利店,开展线上线下运营,以打造全国连锁便利店品牌。而他们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今年内要整合便利店数量达到2.5万家。

    如果不是眼见为实,谁也不会想到,这些一没钱、二没经验的“85后”、“90后”能在短短三五年里书写如此惊人的创业传奇——

    二维码的广泛运用才是近两年的事情,27岁的李涛大学毕业仅三年,在绵阳科技城创业中心,他的绵阳微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年产值已达到1.5亿,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开发二维码防伪标签。这位自称为“技术男”的小伙子,创业之初除了技术上的优势以外,对创业的其他环节并不熟悉。在绵阳,他的企业成为“1716创业工场”的第一家进驻企业。“1716”专门为初创企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并提供法律、财务、融资等服务,补上了他的“短板”,“技术男”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如今,李涛的公司已完成B轮融资,他感叹,仅靠一个创意就实现零成本创业,是这个时代让自己“逆袭”。

    传统的家电维修网点分散、运作封闭,能不能借助互联网,把家电企业、备件批发商和遍布大街小巷的维修点整合在一起呢?长虹员工王海鹏创建了的国内首家家电维修垂直电商平台“百库”,一年就成交5000多万。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有着网络工程专业背景和5年家电企业工作经验的他敏锐地发现:大家电维修电子商务成长惊人。通过数据分析,他认识到,做综合类电商越来越难,但打造家电维修备件垂直电商平台很有前途。他将创业设想变成成熟的商业计划书,王海鹏的“百库”项目顺利通过长虹创投基金的评审,得到了长虹创投的支持。

    就在上个月,一条“大学生创业研制无人机送餐,5月中下旬试运行”的新浪微博先后被@人民日报@京华时报@长沙晚报@重庆晚报@成都商报等多家媒体发送,如此高科技的“懒人神器”,更引发了网民的一片热议,也引起《科技日报》等的争相报道,而研发无人机的主人公,是来自西南科技大学一支自主创业的学生团队——谢福林和他带领的绵阳天羽航科技有限公司。今年5月5日,他们研制的“送餐无人机”调试成功,机体重量6千克,可承载5千克餐食,送餐半径2公里。

    不只是在地方建设了多个孵化器,绵阳还把创新中心、产业园等建到了高校。在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产业园采访时,师生们创新创业的氛围之浓、热情之高超过了我们之前的想象。

    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成立文化科技产业园为例,目前有包括文化创意、文化传播、艺术设计、教育咨询、网络科技等方面的近40家企业入驻。据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校内展开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部分,校外学校还与长虹集团、三星堆博物馆等百余家国内的企业、景区、剧院等建有实训、实习基地,与西南地区多数地市州建有25个非遗和文化产业传承基地。

    C 重建的家园更是希望和力量

    “5·12”汶川特大地震有10个极重灾县,其中有四个在绵阳,北川、平武、安县、江油。因此,在绵阳采访创新创业也好,还是其他产业也罢,始终都离不开灾后重建这个关键词,在重建家园、事业的同时,灾区人民“重建”出的一种希望和力量更加让人钦佩。

    发源于岷山之巅的涪江,奔腾两百多公里后,挣脱龙门山脉的束缚,成就了大江河的泱泱气度,冲刷出广袤富丽的江彰平原,滋养着一座水润天泽、生生不息的文化名城和工业重镇,这就是江油。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88万江油人民开展了一场艰苦卓越、气壮山河的奋斗历程。据江油市市长马辉介绍,在江油市委提出的大力实施“11321”发展战略中,第一个“1”就是全面建设“诗意中国·李白故里·美丽江油”这样一个目标。

    如今,这个目标正在成为现实。尤其是江油市利用几个月的时间,便建成了一座以百合花为主题的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景区——百年好合爱情谷。爱情谷依山傍水,置身其中花香袅绕,美景逶迤,是集百合、爱情、农耕、民俗、餐饮、娱乐等多种文化旅游元素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

    马辉告诉记者,目前,江油市正在加快建设以中国百合花国际博览园、中国海棠产业园为代表的农林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产品、林产品精深加工和充分利用为链条,以助农增收致富为目标的现代农业林业新体系。

    而在全市,去年以来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00.6亿元、农业增加值39.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107.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99元……这些数据都比地震之前翻了好几番。

    坐落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从2013年5月9日开馆至今,已接待了前来纪念、参观的社会公众近400万人次。

    “那些过去的岁月,我们至今难以忘却。那一年的大灾难,唤醒了中国人民永不磨灭的凝聚力,全国各地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那些岁月,令全世界为之动容。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在纪念馆留言簿上,一位叫王磊的参观者这样写道。翻开厚厚的留言簿,类似的感叹不绝于耳。

    在观看了由序厅,旷世巨灾、破坏惨重,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科学重建、创造奇迹,伟大精神、时代丰碑和尾厅6个部分组成的“山川永纪”主题陈展后,人们有一个最大的感受——震撼。震撼那场千年不遇的地震所造成的毁灭和打击,更震撼抗震救灾的伟大壮举,重建之后的惊天巨变。

    而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室外部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具有地震灾害类型最全面、工程破坏类型最多、次生灾害类型最典型等特征,为地球物理、地质科学、建筑工程等领域的科研提供了实地考察、研究、试验场所。同时,纪念馆还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吸引了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防灾减灾专家前来参观、考察。

    七年过去了,羌笛悠悠,羌韵悠扬;安昌河畔,垂柳掩映,新北川县城美丽而祥和。从恢复走向振兴,新家园、新产业、新生活在无疆的大爱与苦干实干中化作现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川正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振兴突破口。在北川韦斯特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随便一个南瓜都有三四百斤,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都长在树上,红薯、土豆挂在空中,管道里长出绿油油的萝卜、白菜……各类奇花异草、优质瓜果、高产蔬菜令参加活动的总编、记者们大开眼界。

    据北川县有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就是大地震后山东省援川的重点农业项目,“通过资源整合,如今的北川已实现了区域羌民族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和市场共建。

    经历了大地震之后的安县则正在全面推进“工业强县”发展战略,推动安县企业以更加旺盛的发展势头,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做大做强。在这里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安县集中清理了县城核心区域办公用房,兴办了安县创业服务中心,对中心入驻企业实施“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行走在绵阳各地,我们发现感恩文化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一抹亮色——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洗礼,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情怀从绵阳人内心深处迸发。围绕“感恩主题”绵阳在重要活动、节庆中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感恩文化活动,让“感恩文化”的内涵不断深化:学生要懂得感恩老师,子女感恩父母,群众要感恩社会。

    如今,绵阳正在加快把北川打造成为“中国感恩文化城”,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让感恩文化成为助推绵阳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