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校园系列报道(三)

12.10.2020  19:02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挥主渠道作用   加强“五观”教育  

学校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落实“课程思政”,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创新机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不断增强民族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让各民族大学生在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生活中体验多元和认同一体,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中。  

 

开展“12345”工程   铸牢共同体意识  

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2345”工程,抓好“一条主渠道”,“两校培训”,“三类宣讲”,“四项教育”,开展“五讲五做五风尚”,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全面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组织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青春告白祖国”“奋斗的我 最美的国”三大爱国主义教育品牌。打造以“民族团结·薪火相传”为主题的文艺品牌活动,每年举办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风采日、民族团结题材师生书画展、“民族团结·薪火相传”文艺汇演等“五月之花”系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民院故事,用典型事例、先进事迹引领大学生价值导向,涌现出了全国模范教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甘南州首届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典型人物。学校先后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马克思主义学院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发挥教育辐射作用   开展送经典活动  

积极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工作,助力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质量,助力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助力于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学校组织师生分别赴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开展“诵经典 下基层”活动。  

 

通过经典诵读专题讲座、软笔书法训练、硬笔书法训练、书法作品展览及现场示范书写、武术表演、中华经典作品诵读展演等形式,使基层学校师生在互动交流、学习参与的过程中真切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多彩,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对营造高雅文明的育人氛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涵育 民族团结主题   深化 校园 品牌 文化  

弘扬学校长期形成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传统,打造特色、提升品质,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形成了“和合大美、自强不息”的校训和“缺氧不缺志气,艰苦不怕吃苦”的办学精神,发扬“刻苦、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激励师生奋勇争先。  

 

注重民族团结校园环境建设,修建了以“腾飞之乡·团结奋进”为主题、体现民族团结的腾志园,建成了民族团结浮雕景观墙、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九思”园和民族团结园区,建成了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影视创作放映中心及学生社团活动中心。  

 

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打造更多体现学校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开展校园艺术节、社团科技文化节、公寓文化节等届次化活动,积极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四幕原创教学歌剧《红色卓尼》获“石榴杯”甘肃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三等奖,藏区公益扶贫项目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赛——红色筑梦赛道铜奖”,校足球队三次捧回“全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甘肃赛区冠军奖杯”等一系列成绩,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