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为民惠民提升市民幸福感

30.10.2014  05:08

健身爱好者在市民广场锻炼身体

新型护栏清洗车亮相街头

    创建文明城市到底是为了什么?在金城大地,这个问题曾经引发了百万市民的大讨论。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执政为民、创建惠民。

    作为目前国内城市综合性评比中的最高荣誉,“全国文明城市”这个称号是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进步体现的集大成者,也是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因此,“全国文明城市”的内在要求也说明,城市的发展不能仅仅注重外在形态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给广大市民带来福祉。因此,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单纯为了这块“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要让人民群众从创建中体会到创建工作带来的变化和实惠。

    而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兰州市正是牢牢坚持以人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加强就业促进、社会救助、安居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正在成为最大的为民惠民工程:健全的保障体系、宜居的生活环境、均等的公共服务……这一切都在温暖着每一个家庭,提升着市民的幸福指数。

    完善保障让群众无后顾之忧

    来自市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兰州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0亿元,增长40%以上;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3.71亿元,增长31.03%。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76.83亿元,增长13.4%,在全省的首位度为2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67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4元,增长14.29%;新增城镇就业12.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1%……这些,都为建设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今年一个人一月的低保金多了40元,全家三口人就多了120元。用这120元购买酱油、醋、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一个月完全够用。真是雪中送炭啊!”提起2013年提高的低保金,榆中县兴隆社区低保户金海桃内心充满了感激。金海桃是原榆中县机械厂失业人员吴红荣的妻子,患有糖尿病,女儿在读学生。吴红荣一家是兴隆社区的低保家庭。2012年,每人每月低保金是200元。而在2013年,由于国家提高城市低保标准,金海桃一家每人每月的低保金提高到240元,多了40元。相比去年,全家一个月的低保金多了120元。这正是因为2013年市委、市政府将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纳入为民兴办实事任务当中,即:城市低保平均补助标准提高15%,农村低保平均补助标准提高29%(省办实事提高为28%),全市农村五保标准由每年2600元提高到2800元。

    中午十一点半,城关区鸿瑞园酒店虚拟养老餐厅座无虚席,住在附近金色家园小区的80岁老人梁怀仁和76岁的老伴张佩莺一边赞叹着饭菜的味道,一边吃完了餐盘中的最后一粒米。梁怀仁说:“好吃!今天吃的粉条子、鸡蛋炒木耳和冬瓜炒肉。这里确实不错,菜也好,味道清淡,比较适合老年人,能嚼动,菜也烂,不硬,都挺好的,吃得饱饱的。”让梁怀仁老人赞不绝口的,正是城关区针对老人们设立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在这个“养老院”里,城关区的老人拿起电话,拨打965885,便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各种生活照料、门诊就医、送餐服务、健康咨询、法律援助、临时救援等八大类170多项服务。如今,这一服务已经拓展到了全市范围。

    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化应用平台上线运行,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5%和29%,惠及19.22万人;全市虚拟养老院服务人数达到22万人;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1000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769万元;改造城市老旧住宅小区165个,改造农村危房6090户……近年来,我市每年为民兴办实事20多件,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这一切,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生服务品牌提升群众幸福感

    让所有的社会成员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和产品,更是兰州创建文明城市的题中之意。

    “最大的变化,家里通了暖气、天然气,家家争先拆除了屋前的小煤房……”6月中旬,记者在五泉路34号楼前碰见了前来探望母亲的王淑兰,她对这个楼院的变化感受很深。王淑兰的母亲在这个院子里住了30年,经历过搬煤过冬的寒冬,常年闻着夏日里垃圾道里传出的恶臭。“这个小区其实只有1栋5层高的居民楼,共有住户84户。没有物业,也没有产权单位,去年以前,整栋楼既没暖气,也没天然气。住户冬天取暖,日常做饭只能依靠小煤炉。垃圾也没人收拾,夏天里味道可大了。”王淑兰指着院子里的一处位置告诉记者,“通过改造,现在你看,变化可大啦,小院内道路硬化了,安装了健身器材,住着也很舒服。

    小区居民的称赞是对“三不管”楼院改造这一民生工程最大的褒奖,公共财政的大力投入则是改造“三不管”楼院的关键所在。据了解,目前在城关区,城关物业公司已对8个试点街道265处“三不管”楼院提供了物业服务,托管面积达到119.39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5347户。其余14个街道已经与城关物业、京诚物业签订了《物业管理合作协议书》,预计到今年年底,城关区将率先实现物业全覆盖。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建设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重要举措。要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惠民为要’的工作理念,坚持把文明创建和解决民生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把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作为根本目的,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切实让创建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人民满意的‘民生工程’。”这是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会议中着重强调的。而兰州市,也正是秉承着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原则,着力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打造民生服务品牌,并以此构建和谐平安兰州。

    据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首要任务来抓,先后打造了“虚拟养老院”、“三维数字管理中心”、“民情流水线”等民生服务品牌。其中,城关区“虚拟养老院”构筑了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网络服务中心为纽带的为老志愿服务体系,被称为我国养老事业的“破题之举”。享誉全国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基层300余项业务工作,建成了包含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20大业务管理模块。目前,平台已覆盖全市3县5区52个街道391个社区。“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被列为国家标准,“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办理群众各类诉求11.5万件,成为全国信息化民生服务品牌。

    今年2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兰州调研时,充分肯定了“民情流水线”工程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7月9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同志来兰州调研时,肯定了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立足基层实际工作研发、应用的做法。目前,我省13个市州和全国10多个省市正在推广应用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急事难事,“民情流水线”工程被列为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典型案例。深入推进“平安兰州”建设,平安创建活动覆盖面位居全省前列,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与此同时,群众文化性活动和各类艺术创作也精彩纷呈。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兰州演艺集团推出了《鼓舞中国》等精品剧目,兰州碑林、《四库全书》文溯阁、国学馆、秦腔博物馆、非遗展览馆,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品位。

    人居环境改善使兰州更宜居

    2013至2014年,兰州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是大气污染治理,是治污整体战和攻坚战。

    2013年,当全国许多城市为雾霾和污染苦恼之时,兰州却以299天的优良天数和全年超过80%的优良天气让许多网友羡慕不已。在这场治污战中,我们启动了重点企业污染深度治理项目,实施工业污染管控措施;大力治理扬尘污染,创建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加快企业“出城入园”,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推行清洁能源改造。累计算来,近年来我市投入资金27.8亿元,对燃煤供热锅炉进行“换血式治理”,实现了主城区燃煤锅炉及污染“双清零”。还将城市管理的单元网格模式运用于大气污染防治,市内大到工业排放,小到居民小煤炉冒烟的污染源,都在网格管理模式中被“一网打尽”……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2013年兰州退出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而随着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居民健康也得到了明显的促进,“冬防”以来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和就医费用分别下降了三成左右。种种数据表明,兰州的人居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与治污成效同时提升的,除了城市形象,还有越来越旺的“治污士气”以及难能可贵的公民精神和城市素养。那些一直坚守在冬防一线的驻厂监察人员,那些长期包抓县区的环保局工作人员,那些不顾严寒守在街头的“城市美容师”,那些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拿着简易水壶洒水降尘的基层网格管理员们,他们在治污过程中表现出的忘我奉献和爱岗敬业,获得了全市人民的一致赞赏。甚至对于连续三天极端天气或重度污染实行单双号限行的治污措施,也博得了广大车主的理解。“可以说,兰州市的治污措施其效果不仅表现在空气质量的提升上,292天的数值也不仅仅是优良天数的表示。在治污过程中,全体市民群策群力、相关责任人爱岗敬业、广大群众服从大局的现象处处可见,治污已经上升成为公民精神和城市素养的培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共同支持是支撑治污工作取得长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市委首批政策研究咨询顾问、甘肃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主任范义教授对于“治污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治污精神”,也成了这座城市市民文明素养提升的明显表现,并在兰州市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我市治污经验和成果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而除了治污,我市还大力扩展城市绿色空间,建成了体育公园、水车文化博览园、金城关文化风景区、银滩湿地公园等一批人文景观,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百里黄河风情线,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同时还紧紧抓住甘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机遇,强化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全力保护兰州的蓝天碧水,加快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步伐。

    与治污和生态环境共同进步的,是城市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美化,它们共同为兰州市民提供了一个美丽而温暖的家。近年来,我市实施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别是加快推进了南山路、南绕城高速、北环路、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和几座黄河大桥建设,全面实施了小街巷、城中村、棚户区和国有企业危旧房改造。市政公用设施完成投资400.74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16.87亿元。目前,全市共整治小街巷1022条,市民出行条件得到有效改善。针对创建重点环节,我市深入开展了城市环境集中整治大会战和城市六大出入口专项整治等活动,持续整治违法建设、违法户外广告、城市“牛皮癣”、占道经营、交通秩序等城市病,并实行道路清扫保洁示范街建设和环卫标准化站点建设。同时,我市还把创建工作与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旅游节、中国电影节、兰洽会等重大赛事节会活动结合起来,集中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优化了城市环境,更让兰州市民感受到了身边环境的时时变化和不断改善,400万兰州人民增添了身为这个城市主人翁的幸福感和责任感。

    创建是为民惠民,各项民生工程的加快推进可以作证。创建犹如“高考”,考官就是百姓。创建文明城市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让群众共享的。“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惠及群众”,创建的过程靠群众参与,创建的实效请群众检验,创建的成果由群众共享。在兰州,铿锵前行的文明城市创建,既为城市树立了形象,更让群众得到了实惠,自然会赢得广大市民的赞许、支持和参与。

    图片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