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片就近入学为何争议不断

08.05.2015  04:55

    近日,江苏省南京市首例因就近入学划分纠纷“民告官”案开庭审理。当事人顾先生因不满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没有将其女儿划分到距家400米远的新建小学新城北小,而是划分到两公里以外的南湖三小,于去年7月底将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告上法庭。

    划片就近入学是许多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的基本教育政策,但是这项政策在我国一直引发争议。划片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因为教育部门究竟是根据什么来划片的,通常是不公开的。如果教育部门能够做到公开、透明、民主,依法办事,那么家长即便不情愿,也会认同,毕竟学校的容量有限。但是什么都看不到,于是一到升学季,但凡有点本事的家长,无不编织一张又一张网。无网可织的父母,只好打起了“孟母三迁”的主意,从过去“递条子”、“送票子”转化为了“拼房子”,把追逐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转变并提前。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今有学区房,择校而居。欲上优质高中,必先就近上优质初中,欲上优质初中,必先就近选择有利学区。一步步倒逼,很多家庭不得不从幼儿阶段,从买学区房开始,谋划一场未来十年的棋局。

    这种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进入好学校的热切期待背后,写满了对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无奈。虽然国家要求地方政府能够快速有效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建设,但其屡屡被提及,也就有力的反证和说明了,政府这方面的履职尽责还很不到位。显然,这不是发一个文,制定执行一些具体的划片招生政策所能解决的,而是有赖于政府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持续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做铺垫。但是这种投入,必须要引入教育民主管理机制,对于教育拨款,应该有专门的拨款委员会制定预算,监督政府拨款,而不是由政府主导拨款。

    如果不能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的标准化、均衡化发展,那就算能够在行政政策的强制之下,实现数字上的就近入学率,也等于是要求孩子和家长接受客观上并不平等的义务教育,这是难以令人信服和接受的。不客气一点说,这是倚仗行政权力施行的强买强卖行为,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改革,是一种以表面的公平掩盖着更大的不公平。因为不同的片区意味着不同的学校,而不同的学校意味着教学质量的不同。如此一来,因为户口的不同,孩子们就要进入质量不同的学校。对于那些片区里只有差学校的学生来说,进入差学校就成了他们的宿命,对他们来说,公平安在?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