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大学为何好课寥寥?
“大二的课件,老师现在又拿出来讲一遍。其实好好备一次课也挺省事的。”就读于某985高校新闻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章林忍不住在朋友圈“吐了槽”。从本科“直升”同校同院读研,章林在课堂上邂逅的老师多是熟悉面孔。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在研一下学期一门与大二名称相近的课上,曾教过章林的老师直接“甩”出了原版课件,他只得硬着头皮又听了一遍。“那些案例早都过时了。”章林说。
给研究生上课,都可拿出给本科生上课的课件,那给不同的本科生上课,拿出的课件,就可能更没有多大变化了。拿原封不动的PPT给学生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早就饱受学生的诟病,可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在高校中非但没有被遏制的迹象,反而在被教师们发扬光大。对于这种现象,给教师们讲如何上好一门大学课,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教师们都懂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但是现实的大学考核评价体系,让不少教师希望“台下一分钟,台上年年用”,由此可把从教学中“节省”出来的时间,用到申请课题,发表论文中。
本来,PPT的使用,也曾被誉为教学的现代化,教师在上课时使用PPT,可以拓展课程内容,但未承想,目前很多教师患上了PPT依赖症,上课就对着PPT讲,离开了PPT根本就不知道该讲什么。这比以前不用PPT,写板书还省事——有的教师是备一次课,准备一次PPT,就用多年;还有的教师根本自己不做PPT,而是从同事那里拷来PPT,这更省事——而由于PPT把讲课内容呈现无遗,没有演进、推理过程,课堂极为乏味,学生也就应付课堂,只是在课后到老师那里拷一下PPT。这还是教师对必修课的态度,如果对待选修课,那情况就更糟糕,在一些大学,选修课还被学生称为混学分的“水课”。
如果是一个教师这样对待教学,这还只是个体的问题,可现实是,认真对待教学,对每堂课进行精心准备的教师很少,这就是学生们感慨的好课寥寥。当大多数教师对待教学都持差不多的态度时,就必须分析这背后的根源了。
其实,大学教师对课堂教学不重视,采取应付的方式对付,已是根深蒂固的老问题了。教育部曾三番五次发文要求高校重视本科教学,建立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高校也提出要以本科作为立校之基,并从重视本科教学出发,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按教学、研究不同类型评价、晋升教师,社会则呼吁高校摆脱功利办学,不要追求功利的办学政绩,要回归到育人本位,可教育部门的文件归文件,学校的表态归表态,大学还是在功利的办学道路上渐行渐远。
怎样扭转大学的功利办学,这才是解决问题的要害。为何高校表态重视教学,可最终教学在办学中处于次要地位,根源在于对于学校的教育和学术资源配置,普通教师和学生没有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学校的资源配置,都是由行政部门和一些有显赫学术头衔的“大牛”教授们说了算。曾经引起社会热议的川大教师的“自白书”,以及清华大学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缺论文而无法晋升“非升即走”新闻,都一次次给教师们“反教育”,要上好课,就要做好被边缘的“另类”的准备。因此,现在上得一手好课的教师,在大学中是寂寞的,只是在学校宣传重视教学时,才拿出来作为典型表扬,聊以安慰,而那些写得一手好论文的教授,才是人见人爱,各处逢源。
一所好课寥寥的大学,绝对不可能成为好大学。一所追求功利办学目标而漠视育人的大学,永难成一流大学。要让大学办成好大学,必须让普通教师、学生参与学校办学的管理、监督和评价,不能再由行政部门制订对教师的考核指标,而要对教师实行同行评价;不能不顾学生的权益,而要把今天的学生、明天的校友作为学校最宝贵的资源。每个办学者必须扪心自问,如果一名大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没有得到大学好课的熏陶,他怎么会对母校有感情,连校友都对母校的教育形象感到模糊,这所学校又怎能树立起自己的教育形象?(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