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字头银行如何姓好农——农行甘肃省分行从融资到融智的三农金融服务调查
新华社兰州10月29日电(记者张钦)我国涉农金融机构为三农而生、因三农而兴,“农字头银行就要姓农”业已成为共识。而在农业经营体制发生巨变、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涉农金融服务日趋激烈的当下,“农字头银行如何姓好农”成为亟待探索的重大命题。
记者最近在甘肃省调研发现,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近年来以大力夯实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破解农民贷款难为原点,逐渐衍生出一条从融通、融资、融智到融商的“四融”为农之路。农行甘肃省分行行长韩国强认为,金融服务三农应从传统的信贷业务向统筹破解群众“产前缺资金、产中短技能、产后找市场”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转型。当人流、信息流、物流通过银行搭建的融合服务平台集聚并受益时,三农资金流也会自然而然向农字头银行靠拢。
打造电商平台为农吆喝:金融服务三农新探索
初冬时分,正是一年一度的马铃薯收购季。马铃薯之乡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农民雷秀英今年首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发布自家的马铃薯信息:“品种:陇薯三号;规格:每薯重4两,价格每斤0.84元,数量:2000公斤。”她说,今年她家细分马铃薯规格,希望借助网上发布的信息找到出价更高的买主。
雷秀英发布信息的电子商务平台,并非淘宝,而是由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打造的“金融e销”平台。这个平台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于28日宣布正式上线。
农行甘肃省分行行长韩国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模式,更加关注低端客户,而我国最庞大的低端客户群体无疑来自广大农村地区。作为在农村领域深耕多年的传统企业,农行甘肃分行正积极探索依托互联网和电子银行支撑,建好“融商”平台的新思路。核心是发挥农行电子网络联结城乡、客户遍布全国、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农行打造成“三农”的“电商”,着力解决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买难和卖难的问题。
据农行甘肃省分行介绍,除金穗e销平台外,农行还在利用其800多万客户中80%是涉农企业、全省80%的农业龙头企业是其客户的资源优势,打造惠农生产资料e购平台。前者主要利用农行客户资源、电商平台、终端载体,把甘肃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后者主要通过遍布全省行政村的惠农服务点和农行电子网络,为农资企业与农户搭桥牵线,既帮助生资企业客户销售农资,又帮助农民便利购买到生产资料。目前,两个电子商务平台的软件开发和终端选型已完成,已与省内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从融资到融商:关于农民融资“最后一公里”瓶颈的认识不断深化
在许多人看来,金融服务三农最核心、最传统的业务莫过于破解贷款难的融资问题。韩国强等人坦言,从融资到融商的跨越并非一步到位,也不是将互联网金融的理念照搬到三农领域,而是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经历从融通、融资到融智、融商的渐进式发展。
一是着眼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努力建好“融通”平台。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基础金融供给不足,是制约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突出问题之一。在2012年前,甘肃省尚未在乡镇一级消除金融服务空白点,广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群众存款、取款翻山越岭并不罕见。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犹如金融之“路”,路不通,普惠金融无从谈起,农民的金融意识很难提高,更难共享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改革发展成果。
为此,包括农行甘肃省分行在内的甘肃省农字头银行都把建好融通平台,作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根本举措。2009年,农行在甘肃率先实施“户有卡、村有点、账有钱”的金穗惠农通工程,依托代理渠道和电子化平台,在村卫生所(室)、便利店、电信移动网点等场所设立惠农服务点,搭建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服务网络。目前已发放惠农卡735万张,建成惠农服务点1.7万个,布放转账电话、POS机、农商通等电子设备近2万台,基本实现了“户有卡、村有点”,能够为全省七成以上的行政村、九成以上的农户提供足不出村、方便快捷的银行账户查询、转账、小额取现、自助循环贷款等基础性金融服务。到今年年底,惠农服务点将覆盖甘肃所有的行政村。农行甘肃省分行农户金融部总经理周占斌说,银行主动提升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结果,是在服务农民的同时,巩固和发展了自身的农村金融市场份额,取得农户效益、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多赢的效果。
二是着眼解决“三农”发展融资难,努力建好“融资”平台。在以夯实基础设施赢得市场份额、培养农民金融消费意识的基础上,2012年,农行甘肃省分行以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普遍最集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突破口,积极与甘肃省委、省政府协调对接,打造“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农行让利”的双联惠农贷款,计划从2012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6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支持全省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的农户发展生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到两年,甘肃省已发放双联惠农贷款136亿元,惠及20余万贫困农户。
韩国强说,财政资金通过打造政策性担保平台,为缺乏担保的贫困农户破解了担保难,农行与各级政府的密切配合强化了信贷资金用途管理。这表明,通过“四两拨千斤”的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的手段,金融支持扶贫攻坚的利益格局得到重塑,同样实现了农户经济效益、扶贫社会效益与银行自身发展效益的多赢,为农行深耕三农带来诸多启示,由此衍生出此后的融智、融商等平台。
三是着眼提升农民致富能力,努力建好“融智”平台。韩国强等人反映,双联惠农贷款陆续发放后,他们逐渐发现农户脱贫致富不仅缺资金,同样缺技能、知识。而找不到理想的致富产业、学不到合理的致富技能,同样也影响到贷款能否如期收回。出于这种考虑,农行甘肃省分行改变贷后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以“融智”平台延伸贷后管理触角。
农行搭建的融智平台,核心是坚持以群众为本,深入开展三农金融辅导,切实解决农民发展少信息、缺技能的问题。2013年,农行建立三农金融辅导员制度,采取业务同步辅导和集中宣讲辅导相结合,依托产品推介、农户回访、聘请农科专家宣讲等活动,向农民宣传讲解三农政策、生产经营技术、基础金融知识、有关法律知识和致富案例,培育广大农民的金融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今年,农行在辅导队伍上,充分发展了农行队伍、担保调查团队、专家库和乡村干部“四支队伍”;在辅导内容上,不仅重视三农政策、金融知识、法律常识的辅导,更突出特色主导产业生产技术、典型致富案例等农民最急需最关注的知识辅导,以提高农民发展水平和致富能力;在辅导载体上,以惠农服务点为主阵地,逐步在全省组建1.6万个农民大学堂。目前,已组建起6000余人的辅导团队,开展集中辅导1627场次,受益贫困农户达300余万人次;解决贫困农民提出的农业种养业问题16万多个。
四是打造产后融商平台,并整合发展融通、融资、融智、融商的四融为农融合服务平台。通过整合这四大功能,在统筹破解农户日常缺服务、产前缺资金、产中缺技能、产后缺物流的过程中,精耕细作三农金融市场,最终实现农户利益、社会效益与自身发展有机融合的利益格局重塑。农行甘肃省分行行长助理徐杨春、分行互联网金融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任杰等人说,一旦农行打造的两大电子商务平台进入运营正规,银行就可通过分析农户、农企的经营数据,提供信用贷款等多重服务。同时,这个被称为“金穗e融”的平台还可扩展提供劳务中介等多重功能,最终以互联网金融深耕三农金融市场。
延伸三农金融服务带来三点启示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末,农行甘肃省分行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073.6亿元,占各项贷款的39.42%。农户贷款年均增长153%。农户贷款余额146亿元,占各项贷款的15%,位居农行37家一级分行的第一位。这得益于国家和甘肃省一系列的三农金融政策,其逐步深化的三农金融探索也给农行甘肃省分行带来启示。
一是农村金融市场并非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只要真心实意姓农为农,精耕细作必有回报,也是普惠金融的题中应有之意。韩国强、农行甘肃省分行副行长马义文等人认为,如今的金融市场是竞争非常激烈、乃至惨烈的“红海市场”。而在这个红海市场要保持领先,金融机构就需要开拓新的市场,找到“红海中的蓝海”。而近些年来恰恰是在县域金融和三农金融领域,滋生了大量的新的金融需求,这需要金融机构精耕细作,在“红海中找蓝海”。而对准广大农村群众的实际金融需求,就可以积小成大、集腋成裘,最终形成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二是应重新全面认识农民融资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特别要为贫困地区群众努力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金融服务。农行甘肃省分行办公室主任郭永强、周占斌等人认为,许多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缺乏“第一桶金”,表面看起来是由担保难造成的融资难,其背后是产中缺技能与产业,产后缺市场对接极易造成卖难等一系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应从传统的存贷业务中积极转型,推动贷前审查、贷后管理两个环节向全产业链融合服务转变、拓展。
三是应积极借鉴、探索互联网金融实践,积极探索以电子商务扶贫新模式为农户、农业企业客户提供服务。任杰认为,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的方兴未艾,为金融服务三农提供了新的难得机遇与有力载体,有利于有效整合金融、信息、物流、人才等多重服务资源,为农户提供就近、便捷、高效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