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委出台意见工业设计成工业文化发展重点
近日,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工业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形成、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对推动工业由大变强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影响。
当前,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这与工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密切相关,集中表现为创新不足、专注不深、诚信不够、实业精神弱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我国在着力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既需要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
因此《指导意见》提出,通过5-10年时间,培育涌现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大国工匠和优秀企业;工业产品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现,工业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中国制造的品质内涵和美誉度显著提升。《指导意见》还将工业设计纳入重点突破的突出问题,抓好相关工作,形成竞争新优势。
那么,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传承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精神过程中,工业设计应该朝着怎样方向发展呢?
强化创新引领 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指导意见》指出,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强化创新设计引领,推动工业设计从产品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鼓励企业工业设计中心与设计机构协同发展,壮大工业设计产业。建设开放共享、专业高效的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集群。鼓励发展体现中国实力和文化魅力的设计产品和设计服务。
据了解,德国的工业化也经历了从劣质模仿到工业文化支撑的精品制造、再到世界制造强国的过程。我国应通过发展工业文化,尽早结束当前这样一个阶段。通过发展带有文化元素和内涵的创新性的工业设计,创造更具高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产品。
与此同时,要发展工业设计新业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推动工业文化与数字媒体、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智能汽车等新领域的融合发展,催生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业态。并结合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
《指导意见》指出,要践行创新精神。提高工业企业创新意识,鼓励企业通过“众创”等新型方式激发创新活力,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的理念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创新活动,树立一批创新典型,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弘扬工匠精神 专注提升品质
常常听人说起家里十几年前的风扇、电视机,虽然早已过时,但是仍能“坚守岗位”工作,实在舍不得丢弃;一辆上世纪50年代天津产的“飞鸽”牌自行车,虽说车架已经擦出红底漆,却没有生锈。而现在产品,虽说外观比较美观,但是质量却大不如以前……这反映出,不是我们技术不行,而是如今人们都太急躁、急功近利,只求速度,忘了工业设计的初心。工业设计的长远发展需要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品质的大师,而非一味追求速度。
这也正如《指导意见》中所指出的,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尊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引导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机制,树立“大国工匠”标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使工匠精神成为生产者的行为准则和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引导企业“十年磨一剑”,长期专注于产品的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
倡导诚信精神 抵制剽窃抄袭
工业设计的核心是创新,是宝贵的知识产权。可如今我国设计界抄袭成风,有的产品被几家甚至几十家公司剽窃,甚至连产品宣传词都直接复制,剽窃者声称自己是专利人的事情也偶有发生。
原创设计师辛辛苦苦设计、申请专利、融资、上市,却为剽窃者做了嫁衣。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往往只是参考销量,并不会去调查谁才是真正的专利人,如此一来,一部分更懂得营销的剽窃者就会在市场上喧宾夺主,剽窃的假冒产品反而成了消费者眼中的正品。爆款产品剽窃者之多,让原创设计师没有资金更没有精力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指导意见》指出要倡导诚信精神。推进工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部门间企业信息共享,发展工业征信服务,适时发布失信企业名单,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让诚信担当成为自觉行动。
培育企业家精神 增强品牌意识
《指导意见》指出,要培育企业家精神。倡导实业兴国的发展理念,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博大胸怀,强化创业兴业的价值导向。通过创业训练营、行业领军人才培训等活动,培育一批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把握时代脉搏、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队伍。
中国产品出口量很大,中国制造到处可见,但是在国际市场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稀缺。中国制造甚至一度成了低质、低价的代名词。因此,我国工业企业除了在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上大施拳脚外,还应实施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提高工业品的质量和文化内涵,强化品牌意识。
事实上,要抓好产品设计,一定是一把手工程。需要企业领导者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视野,要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坚持对设计研发的投入,增强科技研发能力与实施品牌战略并重,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才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产品和品牌。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中国工业报》
(作者:高明静 郑春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