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立志出乡关—追忆“时代楷模”柴生芳的少年时光

10.12.2014  10:08

  原标题:少年立志出乡关

  ——追忆“时代楷模”柴生芳的少年时光

  记者 漆勇 通讯员 穆军学

   中国甘肃网12月10日讯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 秋天,塬上果实成熟的季节,柴生芳走在落叶缤纷、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囊简单,步履匆匆。走完漫长的20公里山路,他来到依傍在九龙河畔的宁县二中,开始了高中生活。生活虽然依然困苦,但那时柴生芳挥洒的书生意气,已初见他将来人生的峥嵘。

  义无反顾的举手

  “那次的事情,对我来说,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让窦金怀如此铭记于心的往事,发生在他与柴生芳成为高中同窗的第一年。

  窦金怀现为宁县南义中学教师,和柴生芳有着三年的同窗之谊。高一时,窦金怀担任班级文体委员,这是一个让他引以为荣的职务。因为在那个课余活动贫乏单调的年代,做为文体委员,负责管理班上唯一的篮球,这是让同学们羡慕不已的。

  但是,一场突发的“事故”,让他的“荣耀”变成了“绝望”:篮球不见了,学校要窦金怀赔偿8元钱。“那时候的8元钱,对我们这些穷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天文数字。”窦金怀说。

  看到窦金怀的困境,当时的宁县二中校长宋红军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窦金怀赔偿3元钱,另外5元由班上同学捐款解决。在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时,举手同意的学生只有3名。

  “这举手的三名同学中,就有柴生芳。他不仅举了手,还捐出了5毛钱。”窦金怀说到这里,显得很激动。窦金怀之所以激动:是因为那时他和柴生芳仅仅是认识,没什么交情;是因为柴生芳和他一样都是乡里孩子,柴生芳的家庭比他家还要困难;是因为那时候,一个学生一月的生活费还不到1元钱,而柴生芳一下子就捐助了他5角钱。

  这件事后,窦金怀开始注意柴生芳。

  窦金怀对柴生芳最早的印象是沉默寡言,身体消瘦;身上穿的衣服永远是小一号的,裤子是现在流行的“七分裤”,脚上一年四季都是那双老布鞋。但在随后的相处中,窦金怀发现这个外表孱弱的同学,却有着坚韧的性格。

  每天清晨,同学们还在梦乡的时候,柴生芳就悄悄起床,在学校和东山之间跑一个来回,然后开始义务搞卫生。当同学们纷纷起床准备上早操的时候,柴生芳已经开始在学校后面的空地上来来回回,或背古文,或记英语单词。当时,宁县二中的学生将这片空地称为柴生芳的“专场”。

  “我也和他一起跑过,但是没坚持下来。”窦金怀说起这件事,还不忘加一句对两人后来升学情况的揶揄:“这就是北大和师专的区别啊!”

  在窦金怀看来,大学生活带给柴生芳最大的改变是健谈了。“上大学后,寒假同学聚会,说起国家大事,我们只有听的份。和以前沉默寡言的他相比,人完全变了。”

  工作后,两人的联系从未间断过,直至柴生芳溘然长逝,痛惜,成了窦金怀对柴生芳唯一的情愫。

  卖西瓜的北大生

  1986年的夏天,与往年的夏天没有什么两样。

  陇东的黄土大塬如同一块刚刚出笼的馒头,炎热难耐。失去冬暖夏凉窑洞的庇护的人们,西瓜是最好的解暑佳品。在宁县人的记忆中,每到夏天,城北河桥头一带,全是架子车,架子车上满载着甜美解渴的西瓜。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在卖西瓜的队伍中,多了一个人们似曾相识的身影。

  有人认出了他,他就是去年考上北大的全市文科状元、宁县二中毕业的学生柴生芳。如一股清凉的风,消息迅速传开了。整个夏天,人们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这件事,忘却了盛夏的酷暑。

  柴生芳当年以庆阳地区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的故事,一度成为这座宁静县城人人皆知的传奇;而柴生芳以北大学子的身份,盛夏时节在桥头买西瓜的故事,又一次让县城群众为之震撼。

  “北大的高材生卖西瓜,这件事在县城引起的轰动,不亚于柴生芳考上北大的轰动。”现为宁县文联副主席,当时和柴生芳高三同班的高自珍,对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记忆深刻。“同学们都很佩服他,虽然考上了全国最好的大学,但本色依然。”

  “那时候,贫穷是普遍的,但他家因为人口多,生活就显得更加困苦了。”让高自珍最为难忘的是夏天,每周星期三以后,将发馊的锅盔泡入开水,闭气吃下去的情景。“如果不闭住气,根本吃不下去。但柴生芳每次吃的很坦然。”

  “柴生芳话虽然少,但对同学却乐于相助。”高自珍记得班上有一个叫巩应国的同学,英语很好,但数学却一塌糊涂,柴生芳时常帮他补习数学;还有一个高自珍忘记了名字的同学,各门功课都很差,也是柴生芳经常帮助辅导的对象。

  说起柴生芳短暂的一生,这位和柴生芳曾在那“三间房,四面漏风;大通铺,三排两层”的学生宿舍中,度过高三时光的老同学感叹:“再过几百年,都不会出这样一个人了!”

  柴生芳高中时的班主任王汝信,如今已83岁高龄。谈及柴生芳,老人用简洁的八个字做了总结:“刻苦好学,品学兼优。”在老人看来,北大学子柴生芳帮家人卖西瓜而坦荡从容,就是他优秀品格的最好诠释。

  “衣着简单、清洁,敬爱老师,热爱同学,有事找他,去操场或花园里,拿着书本看书的肯定是他。”这是王汝信对曾经带着他到省博物馆观看汉简的学生附加的评价,只是如今,这位老教师再也找不到他的得意门生了。

  爱从政而不爱钱

  人无志不立。柴生芳因为寡言,他在高中时期有着怎样的壮志,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但在同学和老师记忆的只言片语,仍能窥见少年柴生芳的志向和情趣。

  在高三最后的冲刺阶段,窦金怀与柴生芳在讨论报考专业时,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你喜欢什么?”

  “我喜欢从政!”

  “你不喜欢说话,从什么政?你从政还不如我从政呢。”

  “……”

  “你为什么喜欢从政?”

  “我看过很多清官的故事,我想做那样的人。”

  回想起柴生芳当初列举的清官典型,窦金怀现在才明了:“他之所以爱从政,是想改变以他的家庭为代表的贫困群众的生活困境。”

  这也许就是柴生芳从政的初衷。多年以后,在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任职的柴生芳,带着老师王汝信观看汉简的时候,师生间谈起了“从政”的话题。

  “从政,就是给老百姓做实在事。”一句话,柴生芳从政的初衷仍未变更。

  柴生芳在日本留学期间,窦金怀曾接到过他的电话。两人在互相询问近况后,窦金怀开起了玩笑,你都是北大高材生了,还要留学,你想飞多高多远啊?

  “出国留学是我的梦想,我想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大,以后还会回来的。”这是柴生芳的回答,也是他的行动。

  留学归来,柴生芳在省委办公厅任职时,曾回过一趟家,发小柴会仓见过一次他,一起来的还有一位他留学时的女同学。这位女同学是德国还是加拿大人,柴会仓已经记不清了,但女同学告诉他的一件事,柴会仓记得清清楚楚。

  “他的同学说,上海一家外资企业,给柴生芳的年薪是60万到100万,可他没有答应。”柴会仓对这件事就一句话:“柴生芳就是爱从政,但不爱钱。”

  爱从政,但不爱钱,很多人都说他很傻。柴生芳从政,家人不支持,乡亲不理解。从政后的表现,更是让人们不能理解、难以接受。

  “他就是读书读傻了,不给家乡的人办事。”这是家族里很多人的看法。柴生芳的堂哥柴生宝,曾任村支书,找柴生芳办事,却被一口回绝。柴生芳担任临洮县长后,一位老同学找他想包个工程,却吃了闭门羹。

  就连老同学窦金怀,在柴生芳回家订婚时,找他为本乡一个朋友解决升职问题。没想到,他们之间二十多年的交情,柴生芳却当面怒责:“其他的事都好说,这样的事,你以后不要找我。”窦金怀因此事颇为不悦。

  但窦金怀知道,这是柴生芳的党性和原则。“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不违背党性和原则的事,他帮忙一点都不含糊。”

  窦金怀执教的宁县南义中学,校舍年久失修,很是危险。窦金怀就此事跟柴生芳说过一次。“我本来没抱什么希望,但是不久,他就打电话让我来兰州接洽。”事情很快敲定了。窦金怀感慨说:“5万元的资金,从头到尾,我一分钱没花,就跑了一趟兰州。”

  从高中开始,柴生芳就在心里种下了从政为民的种子;从政后的党性和原则,表明他从未改变最初的“从政理念”——为群众办实事。

  柴生芳,高中时他自易其名。易名之时,柴生芳是否有“此木生芳”的含义已无从考证,但我们知道的是,在他临洮任职期间的所有工作日记扉页上,都写着一句“此木生芳流千古”。这是柴生芳对人生价值,自始至终坚守不渝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