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双联行动助推扶贫攻坚

06.08.2014  10:35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日武威市凉州区委副书记、区长洪元涛说:“帮扶群众的关键是提高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要我加快发展’到‘我要加快发展’的转变。”正是有了这种帮扶理念,凉州区双联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群众认可。至2013年底,全区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3891增加到4864元,增幅25%;贫困人口比上年末减少4.1万人,减幅26%;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达35%,通班车比例达90%;贫困片区自来水入户率达70%;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100%……

  一串串可喜变化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凉州6800多名联户干部扎实开展双联富民行动的身影,体现出全区上下合力推进扶贫攻坚工程的决心和毅力。

区级领导包片抓

  凉州区坚持把双联富民行动与“1236”扶贫攻坚行动深度融合,确定24名区级领导,每人包抓一个扶贫乡镇,成立凉州区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并实行区级领导和部门包抓乡镇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制度,要求各包抓领导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加大推进力度,围绕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帮助包抓乡镇制定脱贫规划,协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主动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专题研究和协调解决扶贫攻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对重点工作要现场办公、现场解决,确保按期完成工作任务。

  同时,各区级包抓领导每半年向区委专题报告包抓乡镇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督促检查结果作为县级领导和包抓部门领导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区级领导和区直部门、单位包抓乡镇工作制度落到实处,确保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全面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的各项目标任务。

  不仅如此,区级包片领导还做到带头倾听民意、改进作风,带头宣讲政策、提振信心,带头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带头协调融资、帮助发展。在区级领导率先垂范下,截至目前,各级干部开展各类宣讲6800多场(次),发放宣传材料18.8万份,书籍7300多套,征集民意1200多条,已办理1096条,排查调出矛盾纠纷3600多起,调处成功率达98%,协调金融机构或直接担保为1903户联系户发放“双业贷款”“双联惠农贷款”2亿多元。

部门单位用心帮

  “党工委办事处,竭诚为民办实事;养殖业送鸡苗,联村联户就是好;送信息输劳务,千方百计来致富;干部群众心连心,黄土自然变成金……”在祁连山脚下的柏树乡小寨村传唱着这样一首快板《颂双联》,创作者是70多岁的六组村民相朝元。

  群众所唱的“党工委”就是指联村单位凉州区西大街党工委。“双联活动中,街道干部为全村78户帮扶对象每户送了50只鸡苗,扶持发展养殖业。”相朝元老人说:“去年中秋佳节,街道60名双联干部自发购买了中秋月饼和大米、牛奶、电饭煲、衣物送到联系户家里,还为帮着为联系户销售苹果1200多斤……”提起双联富民行动,相朝元老人的话匣子关也关不上。的确,通过双联行动的开展,让老百姓离机关干部不再遥远,用相朝元老人的话说是“我们对发展的信心更大了,干群关系一定会越来越牢固啊!”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过去张义镇番城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联村单位的区纪委(监察局),通过深入走访座谈,了解到饮水难、行路难、浇水难等问题是全村群众心急如焚的问题。区纪委(监察局)干部决定从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帮起,带着真心,满腔真情,尽其所能,采取项目争取、自筹资金等多种途径,在番城村一组大泉处修建截水坝,铺设自来水管网,在入村口维修过水路面2处,建设水渠8公里,二组村民的人畜饮水问题,四、五组群众的出行问题,全村的农业灌溉问题一一得到了解决。并为番城小学配备教学设备,为学生捐赠学习用品,为村民建立了农家书屋……一下子,让番城村的面貌变了样。如今,茶余饭后,村头巷尾老百姓议论最多的是双联富民行动的好政策带来的好机遇和新气象。

技术人员上门教

  金山是凉州区边缘贫困缺水乡。过去,这里的群众在日光温室内,先后进行双孢菇、红提葡萄种植,但由于生产用水和技术的制约,效益不明显,都未得到持续发展。针对全乡春季上游来水较少,夏秋季来水相对充沛,冬季设施蔬菜生产用水无保障的实际,2012年,区上把双联的任务交给了区蔬菜产业办公室。

  “在经过多方座谈论证之后,发展韭菜被作为日光温室生产的首选之路。”区蔬菜产业办副主任刘国忠说,在日光温室内生产韭菜,可一年栽植多年收益,只要在每年4月至10月的养根期内浇足水量,就能满足韭菜冬季收割期间所需的水分要求,且不影响产量和收入。“从组织群众观摩学习到提供韭菜苗、买棚膜、扣棚定制、管护、销售,我们全程负责。”刘国忠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底,金山村村民张恒林的一座60米的日光温棚,种植韭菜纯收入达到了7000多元。像张恒林一样,尝着甜头的还有20多户群众。“种植日光温室韭菜,节水省肥成本小不说,还能解放出更多劳动力。”村支部书记王强说:“区蔬菜办开展帮扶工作以来,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

  在全区大力推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模式进程中,不仅仅是金山乡的群众需要技术帮助,对于其他乡镇群众而言,同样求“技”若渴。

  为了让双联行动搞得更扎实,区上开展“千名技术人员包万棚”活动,全区1485名农技人员联乡镇、驻村、入户包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每名技术干部每月进棚不少于10次,并把农户满意度与技术人员年终考核、职称评聘挂钩,既锤炼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又解决了农民群众技术上的后顾之忧。

整合项目强力推

  凉州区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积极争取项目,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增收产业培育和致富技能培训三个重点,努力走“造血”扶贫的路子。

  2012年以来,凉州区建立区级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每年投入的区级财政扶贫资金增幅都在30%以上,全部用于区内19个省列重点村的移民安置工作,先后争取到整村推进、移民安置、基建、种养基地建设、科技扶贫、劳动力输转培训等扶贫项目13批91个,争取资金4500万元。贫困片区完成设施农业建设42184亩,新建皇冠梨、枸杞、酿造葡萄、核桃等为主的特色林果90271亩。2013年,贫困片区建成中药材、马铃薯种植基地1400亩,扶持龙头企业贷款贴息110万元,农产品初加工率达42%,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92家,累计达652家,完成青壮年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500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达70%以上。

  同时,凉州区按照武威市委“下山入川”工程目标要求,加大贫困片区异地搬迁力度,加快海拔在2800米以上的干旱村群众搬迁步伐。近三年,累计争取异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2000多万,搬迁移民1200多户6000多人,在安置点新建道路51公里,人畜饮水设施12处、渠道47.4公里,更新机井7眼,配套变压器25台,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据了解,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凉州区112个单位对176个贫困村8713户贫困户进行了帮扶,帮助联系户修建新房3944间,整修乡村道路863.8公里,资助困难家庭学生479名,解决了20.8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培训农民96.2万人次,建立科技示范点(片)135个,培训科技示范户2.2万户,贫困片区村民出行难、上学难、吃水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批典型示范户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为早日摆脱贫困,逐步奔向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作者马顺龙 党延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