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 ——凉州区下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见闻

13.11.2015  09:38

  近日,记者在武威市凉州区下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看到,排列整齐的日光温棚一眼望不到边。农民们正在采摘成熟的西红柿、茄子、辣椒,蔬菜商户们正在收购蔬菜,新建的温棚里正在定植蔬菜苗。走进基地日光温室监控室,打开电脑,每座温室的温度、施肥、浇水、蔬菜长势、销售去向等情况一目了然。

  下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是武威市重点建设的设施蔬菜出口生产基地之一。下双镇党委书记范志宏介绍,基地涉及下双村、河水村、于家湾村12个村民小组的495户1916人。园区占地3200亩,规划建设日光温室1347座2788亩,目前已建成1179座2458亩。

  走进河水村农民李忠成的日光温室,正在采摘西红柿的李忠成说,今年温室已产出48吨西红柿、5吨辣椒,纯收入16万多元,到年底还能再收入5万多元。“我家仅日光温室收入一年人均5万多元。”

  在下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上建日光温室的农户,收入一家赛过一家。下双村农民胡子龙,去年建设了5座日光温室,今年采用四茬西瓜种植技术,到10月底已产出西瓜80吨,收入达17.5万元。蓄水村农民刘连基建了7座日光温室,种植西瓜和辣椒,至目前已收入22万多元。

  在园区建设上,凉州区下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引进推广新型棚型,试验示范保温板全钢架日光温室4座、全钢架大跨度日光温室6座、土墙全钢架日光温室240座,筛选有利于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生产的新型日光温室棚型,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环境调控能力。

  在生产经营模式上,基地大力培育农业公司、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成立了润丰禾公司和莉禾兴、长实2个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统一流转土地,集中连片建设,建成日光温室302座920亩。长实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亩,建成日光温室78座236亩,其中新品种试验示范及育苗温室17座,今年引进示范辣椒、番茄、人参果等新品种12个,繁育人参果种苗150万株,收入75万元。

  凉州区下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提升物质装备水平,整合交通、农牧、水利等项目资金,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立了培训中心,建成了区域气象站和科普长廊,提升了园区的服务功能和整体形象。同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基地还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先后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温室15座,为基地内温室生产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提供了依据。推广抗病性强,产量高,商品性好,货架期长的新品种8个。推广集约化种苗、水肥一体化、雄蜂授粉、“三沼”综合利用节本增收技术4项,集约化种苗亩均节约种子10%-15%,水肥一体化技术亩均节水40%-50%、节肥20%-30%、增产10%,雄蜂授粉亩均节约人工45个、增产10%,“三沼”综合利用技术亩均节约化肥农药支出1200元、增产15%。综合应用四项技术,亩均增收1.31万元。

  基地通过创新经营模式,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打造统一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亩均年产值可达5万元以上,年产值可达1亿元以上,产品外销中亚等国家,国内销往上海、北京、武汉等地。(记者马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