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甘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破解贫困户贷款难题(下)

25.01.2017  22:07

近年来,无论是属于普惠金融的双联惠农贷款,还是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这种特惠金融,都让贫困农民增添了脱贫动力。

在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下,甘肃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为真正破解农村发展的瓶颈制约找到有效途径,为解决全国农村发展面临金融服务不足这一普遍性难题提供宝贵的经验。

那么,如何确保让贫困群众“贷得上”“用得起”?如何把发放的惠农贷款“放得准”“用得好”,还能够按时足额“收得回”?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在实践中摸索,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

银行的挑战与机遇

为穷人提供金融服务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长期以来,为打破“嫌穷爱富”、排斥穷人的“金融市场陷阱”尴尬僵局,许多机构和个人曾尝试过多种办法,但收效不明显。

而我省此次在全国首推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也遭到不少质疑。

首当其冲的是负责放贷的金融机构。

为什么金融机构很难为一般农户和贫困农户提供贷款?一是成本高、二是风险大。”一位银行负责人表示,成本高是因为农户居住分散、单笔贷款额度小;农户没有担保品、没有抵押物,所以风险就大。“同时,两年时间要给全省最贫困对象放400多亿元的贷款,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一般银行也不敢轻易尝试。

兰州银行作为精准扶贫专项贷款首家承贷银行,房向阳董事长坦陈,协商伊始,面对特殊政策,“我们也曾经有过畏难情绪,但是甘肃省财政厅积极通过设立风险补偿金、县政府为实施贷款的责任主体、财政厅同县政府签订责任书等制度性安排,防范风险,解除了银行关于靠实责任、确保还款的最大顾虑,最终双方达成一致。

让兰州银行吃上“定心丸”的,就是政府的责任联动机制。

项目跟着需求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我省建立贷款责任清收机制,明确了县乡政府主体责任,将扶贫贷款清收责任与地方政府绩效挂钩,分散化解信贷风险。

同时,省财政厅已建立了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以此调动各类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的积极性。另外,还加大了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农业保险,以有效降低农村信贷风险。各地为了降低还贷风险设置了风险补偿基金,由省财政承担35%,县级财政承担35%,承贷银行承担30%。风险补偿基金总额达到10亿元。并且将专项贷款县级不良率控制红线控制在3%,红线内不良贷款,由风险补偿基金代偿,超过红线部分,由县政府负责偿还,并暂停贷款发放。

省财政厅还鼓励县级政府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立反担保机制。引导贷款农户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机具、农业设施等向乡、村两级提供抵押担保,鼓励村社干部担保、多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双联干部担保等多种方式向乡、村两级提供信用担保。致富能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集中使用贫困户贷款的,要向县级政府提供必要的担保。

在房向阳看来,基于“普惠金融”理念,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产品,提出的以“特惠金融”为核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既与“普惠金融”的出发点相吻合,又是向“特惠金融”的深入突破;既不是完全的政府救助,又不是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贷款;既实现了政府削减贫困的目标,又实现了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既体现了政府的公平正义和关怀,又充分遵循商业原则,开创了政府目标与金融服务完美结合的新典范。

解除了后顾之忧,金融机构看到了蕴含在我省广阔农村的巨大投资潜力,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成为银行新客户,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贷款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促使银行调整经营理念,再造业务流程,把产品和服务拓展到广大贫困农村,改善了金融资源贫乏状况,推动银行资产向“三农”战略转型。

继兰州银行之后,农行甘肃省分行、甘肃银行、省农信社也积极参与其中。

贫困≠没诚信

打消了承贷方的担忧,还有一个疑问经常萦绕在许多人心头。

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款能力弱,加之无抵押、无担保,放出去的贷款能收回来吗?

面对疑问,省财政厅厅长张勤和充满信心:“我们有多年的扶贫贷款经验,实践证明中国农民守信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不同于其他商业贷款,发放、管理、使用、回收都由政府主导,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农民增收、风险防范的核心。

据介绍,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中,县级政府由以往金融扶贫工作中的被动协助角色,扭转为第一“决策人”“责任人”“管理人”,并有专人帮助贫困户解决贷款难问题、制订科学脱贫计划、因人施策寻找脱贫门路,确保农民增收,极大减小返贫几率。

穷并不代表没诚信。”张勤和向记者介绍,以2012年实施的双联惠农贷款为例,截至2016年1月,农行共发放贷款217亿元,银行账面不良率为0;担保公司代偿3.03亿元,代偿后收回1.40亿元,不良率也只有0.75%。“通过信用获得资金以改善经济处境或进行农业生产的投入,同样是贫困群众应当享有的权利。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授信的额度适当,用途明确,农民的还款风险并不高。

金融扶贫,除了让贫困人口的收入有实质提升,还要在他们有资产性收入的同时,实现精神和智慧的涅槃。通过金融扶贫让贫困的人懂得信贷规则,懂得‘好信用是正资产’,懂得‘唯有承担责任才可能有更多收益’,懂得‘自己就是一个法律主体’,而这种精神意识的进步,才是金融扶贫的一大收获。”农行甘肃省分行行长韩国强这样说。

解渴,一眼清泉足矣,无需长江巨流。金融扶贫亦然。

几年来,政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银行提高了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激发了贫困农户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而且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拥护。

借金融发力促进扶贫开发。甘肃,郑重地向全国扶贫攻坚大考堂,交上了一份解决贫困户贷款难题的答卷。(记者 沈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