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精准出招:崇信县全力实施精准扶贫
时值寒冬,平凉市崇信县赤城移民社区却显得生机盎然、文家咀村宽敞明亮的康居房整齐排列、赤城村蔬菜大棚内果实累累、黄寨乡农民房前屋后到处堆放着金灿灿的玉米棒……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在崇信大地上的喜人成果。
基础先行 打通障碍
锦屏镇文家咀村村民文步杰新建了7间宽敞明亮的新住宅,用上自来水、太阳灶,走上水泥路,一家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高兴地说:“不光是房子,村里的文化广场、太阳能路灯样样齐全,现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
今年以来,崇信县紧扣“六个精准”要求,抢抓国家、省、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研究制定了“2+19”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紧盯全县15个贫困村整体脱贫这一目标,突出“四个结合”、“六项重点”和“五个保障”等工作重点,加快实施农村道路通畅、饮水安全、土地整理、易地搬迁等工程,解决群众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等突出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实施各类精准扶贫项目59项,硬化贫困村社道路12.7公里,完成自来水入户233户,改造危旧房屋592户,建成村幼儿园2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8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采取“原址重建、村内移民、易地搬迁、幸福大院集中安置”四种模式,建成了周寨、戚家川移民安置区,安置群众65户228人,赤城移民社区全面开工建设。
产业扶持 斩断穷根
张亚东是崇信县黄寨新盛养殖小区的养殖户,肉牛育肥是他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但资金制约一直让他在扩大养殖规模和草料周转上犯愁。
让张亚东感到非常高兴的是,今年他争取到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这样,他一下子把养殖规模扩大到60头,今年出栏育肥肉牛就能收入6多万元。
减贫脱贫,关键在产业。崇信县结合“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365”现代农业发展计划,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全面深化改革“啃”硬骨头,积极培育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把肉牛、苹果、蔬菜作为支持群众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2015年,崇信县财政列支200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力推进牛果菜产业扩量提质创牌增效,抓建了锦屏镇冉李千亩蔬菜基地、柏树镇党洼果园等一批产业典型,全县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11万头和5万头;新植果园1万亩,完成果园综合管理8.5万亩,1668亩苹果现代示范基地完成土地平整、水泥支架预制等前期工作;新建日光温室130亩、钢架大棚2030亩,种植蔬菜7.1万亩,生产蔬菜12万吨。坚持把发展油用牡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种植大户”的经营模式,依法规范流转土地1.06万亩,完成育苗2808亩、栽植9192亩,在全市率先建成了万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
智力扶贫 稳定脱贫
“买点EM(一种有益菌),化成水,经常饮一饮,粗饲料用EM泡一泡,牛的膘份就上去了。”崇信县新窑镇周寨村驻村干部李海鹏从县上请来的畜牧养殖专家细心地为糟炯亮指导着。今年42岁的糟炯亮由于不太懂养殖技术,牛的膘份一直不太理想。畜牧养殖专家的到来,让他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脱贫致富更加有信心了。
“如果说精准扶贫是‘滴灌’的话,干部驻村就是‘滴灌’的管道。管道铺得好不好,影响着扶贫的效果。”崇信县扶贫办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扶贫步入了精准化轨道,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光靠帮扶干部的责任心和对农民的感情办事,还需具体实用的帮扶措施。”为此,崇信县要求干部职工在驻村帮扶中,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因村施政、因户施策,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进行扶持。同时,崇信县在15个贫困村,选派后备干部挂任村“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队队长,帮助贫困村发展致富产业,并根据农民意愿、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使贫困群众至少掌握一门手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培训成立扶贫互助社13个,培训群众4400多人(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483户7359万元。(李桂红)
( 编辑:网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