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冰湖会在地震诱因下发生溃决

28.04.2015  04:04

寒旱所专家介绍地震影响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

    兰州晚报讯(记者何燕文/图)4月27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首次向国内外公布该所积累的尼泊尔“4·25”强震影响区长达50余年的冰川、冰湖灾害研究数据及成果,对国内外抢险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中可能出现的冰川冰湖溃决灾害提前预警。同时,以冻土工程专家、所长马巍研究员为组长的尼泊尔地震灾害应急科技援助小组就该所行动计划做出部署。

    目前数十个冰湖有溃决风险

    据马巍介绍,中—尼边境青藏高原周围冰川、冰湖是中科院寒旱所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这些冰川、冰湖在地震的诱因下会发生跃动、溃决,会造成地震发生时的冰湖溃决灾害,以及地震后期频繁余震作用形成次生灾害。这些由冰川、冰湖形成的灾害会对当下的救援工作造成障碍,形成的次生灾害会在震后的一段时间内再次形成灾难,因此应是政府和国际救援力量关注的首要问题。寒旱所将重点对是否发生灾害进行评估,尽可能准确的预测灾情的发生,从而为尼泊尔震区以及西藏地区的救灾和后期防灾提供数据支持和预警。

    马巍说,此次尼泊尔地震发生的喜马拉雅山中段(重灾区)是世界上冰川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冰湖分布最广、受冰湖灾害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由于冰川融水受到冰碛的阻塞,在南坡和北坡都形成了众多的冰碛阻塞湖。尼泊尔和西藏地区的最主要山地灾害类型之一就是冰湖溃决洪水,地震是冰湖溃决的主要诱因之一,地震导致的冰湖上游冰崩、岩崩,山体、冰体滑坡等,可引起巨大的涌浪从而冲毁坝体;地震也可以直接导致冰川、冰碛坝体失稳,造成突发洪水。

    马巍介绍说,在此次尼泊尔地震受灾区域内,中科院寒旱所有着长达50多年的冰川、冰湖灾害研究积累,特别是有长期丰富的该地区科学数据积累。从历史积累看,喜马拉雅山中段(重灾区)内,有多达10823条冰川,冰川面积约10624平方公里,有各类冰湖8362个,其中,距离冰川较近且面积大于0.1平方公里的冰湖就有247个,其中喜马拉雅山南坡116个,北坡131个,在过去50年中,喜马拉雅山中段发生过40起以上的冰湖溃决事件,目前可识别出数十个冰湖具有较高的溃决风险。该所的观测和研究表明,自1977年以来,有87个冰湖存在明显增长现象,其年长度平均增长速度为70米,年面积增长速度0.12平方公里,增长速度呈递增趋势。比如上世纪80年代发生过洪水灾害的聂拉木附近章藏布次仁玛措,还处在扩张状态,这些扩张型的冰湖在这次强震后需要重点关注。

    确定四大重点灾害区域

    地震发生后,该所马巍与王宁练、刘光琇、康世昌、王建、刘时银、祁元、南卓铜等冻土、冰川气候、遥感等方面专家紧急召集应急工作会议,确定了吉隆—朗塘(尼泊尔)、聂拉木—樟木、珠峰区域、亚东—不丹四大重点灾害区域,重点围绕冰川、危险冰湖等,向国内外免费开放地震区域的冰川冰湖相关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专家分为历史数据处理小组、灾害评估小组、图像处理小组、遥感分析小组4个小组积极行动。

    官网专题公布详细资料

    寒旱所目前已在其官网(http://www.careeri.cas.cn)以及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网站的“尼泊尔0425强震冰湖冰川数据专题”(http://nepalquake.westgis.ac.cn)中,公布了包括尼泊尔地震灾害区地震源点数据、2014年高分辨率影像图、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遥感影像,尼泊尔1999年、2000年、2010年冰川及冰湖数据,尼泊尔地震灾害区南坡2000年冰川数据,不丹1990年、2000年、2010年冰川数据,尼泊尔地震灾害区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尼泊尔地震灾害区流域边界、铁路、湖泊、道路、居民点和河流等数据在内的27项翔实数据。

    据寒旱所专家介绍,4月25日地震发生后,该所已调出以往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重点突出冰川冰湖研究与分析。由于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甘肃数据与应用中心”挂靠于寒旱所和510所,该中心拥有接收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高分系统卫星数据的高级权限。而27日有3颗高分卫星从尼泊尔灾区上空过境,成像时间约在中午。当日下午3时,该中心收到灾区高分辨率最新遥感影像图后,连夜处理、对比数据,评估地震灾损,开展冰川冰湖溃决情况分析、危险性评估、预报和预警,以及预测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等工作。

    寒旱所表示,相关成果将会通过合理的渠道进行发布,并转交我国政府和尼泊尔政府的相关援助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