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里的一天(经济新方位·春耕一线)
3月31日,苹果种植户贾虎奎开着“小面包”,从山西省万荣县贾村乡一路南下。“你说奇怪不?农大的教授学生们,三天两头往我园子里跑——他们研究‘长枝条红’果子的增产哩。”贾虎奎不知道,运城市“省校合作”平台的果业科技成果转化,已帮当地果农增产10%。当天,他正信心满满,哼着小曲轻车熟路,绕过孤峰山,走国道直奔目的地——运城市盐湖区农资市场。
果农:农药使用享受专家式服务
虽说是区级农资市场,但规模着实不小——占地近百亩,有120多家经销商汇集于此。“23年前开园时,这里可是华北最大的封闭式农资市场。”从业22年的运城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卫益民介绍。
运城市地处汾渭平原通道,位于晋、陕、豫交界,“黄河金三角”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运城一直是山西的“粮仓”。良好的农业基础,使农资市场有了生根的土壤——“春耕之前,这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热闹极了。”卫益民说。
走近一看,果然热闹。进进出出的厢式货车和小卡车,把双向四车道的通道挤得满满当当。上午10时,正是人多的时候,有的客商匆匆而来直奔老主顾;有的农户三五成群,连家里的“女掌柜”都亲自上阵,在店铺讨价还价,晋南口音与全国各地的口音交响,煞是热闹。春耕时热火朝天的烟火气,在这里窥得一斑。
贾虎奎喜欢这种气氛,他不惜多跑50公里路赶来:“这两年没咋出门,买农资,就当是来城里‘赶会’了!”但他心里其实还藏着小心思:“乡镇店里卖的农资,一袋农药能贵10多块钱。在这个农资市场上买不仅便宜,买了之后还有专家式指导。”
出发前,他在苹果园里转了一圈——枝头已经抽出嫩芽,旁边园子里的桃花已开,“接下来就该苹果花‘露红’咯。”60岁的贾虎奎两鬓斑白,常年的操劳让他的大手长满老茧。他不太会使用微信发送信息,碰到农药使用问题的时候,就经常给市场里的农资店店主蔡新祥打电话:“先是用杀虫的,还是用杀菌的来着?我忘哩。”
时间一长,碰到类似的情况多了,蔡新祥琢磨出了办法:“代森锰锌粉剂、阿维菌素微乳分不清?没关系,认识数字就行。以苹果树为例,每年打8次农药,第一次就选择标有数字‘1’的袋子,再从袋子里按照5个数字依次勾兑,调配出来的农药,就刚好适合这个时间段使用。”当然,碰到特殊气象条件,蔡新祥也会逐个打电话或在微信群里通知,指导调整药剂的使用量。
贾虎奎和老伴操持着家里的10多亩苹果树。这两年,贾虎奎家种的红富士苹果行情不太好,好在产量比较稳定,去年收入两万多元。
清明节将至。出门前,老伴还叮嘱他去旁边的农贸市场买几样水果回来。但贾虎奎还想在农资市场里多转悠转悠:“这几年‘长枝条红’的大果子能卖上价钱,我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嫁接品种。”
行业协会会长:既是经销商,也是农民贴心人
农资市场里,农药、肥料、种子,是3个主要板块。说起肥料价格,山西宏祥顺商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景红可能是这个农资市场里最敏感的人。
一大早,53岁的杨景红打开卷闸门,端坐桌前。一杯绿茶冒出香气,杨景红深深闻一会儿,缓缓将洗茶水倒出。每天第一件事,除了喝茶,便是研究肥料价格动态。手机里,有不下20个群,都是全国各地的肥料报价群;他还有一些付费的农业信息科技类应用,点开一看,亦是国际国内行业的前沿资讯。
钾肥、氮肥、磷肥是3类主要肥料。“从去年5月开始,像是进入一个快速上涨的周期,各类化肥的价格涨得很快。比如常用的尿素,已经从前年的每吨1400元涨到接近3000元。”杨景红分析起来,滔滔不绝:“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最近的国际局势,对磷肥的价格波动产生直接影响。”
上午8时多,员工到店,化肥门店开始了新的一天。有熟悉的朋友不时进店,杨景红招呼着进来喝茶,交换一下对目前农资行情的看法。不一会,又招呼店员去给新进店的顾客拿产品宣传页。快中午时,店里客人渐渐少了,杨景红换上了耐泡的普洱,分享起了自己的“诀窍”:“去年年底钾肥涨到3900元时,很多人都在观望。但我进了1000多吨,这不最近这段时间价格上涨不说,还不好买,多亏‘手中有粮’,才能给老主顾们供上货。”
近期受多方因素叠加,农资价格出现较快上涨。“国家已出台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200亿元农资补贴的举措,每亩地能有10多块钱的补贴,对农户来说是好事情。”作为经销商,杨景红并没有从价格上涨中得到好处,相反,他担心上涨会影响农民种地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农资产品的销售。
杨景红的门店每年有5000多万元营业额,是商务部门的农资行情采集点。每天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给商务部门报送当天的门店农资市场价格信息。下午3时,他戴上了老花镜,一手拿着账本,一手逐行划过电脑屏幕,核对上传数据。“这个工作很重要,只要我有时间,都要亲自过一遍。”
杨景红还有个身份——运城市农业生产资料协会会长。他说:“我们定期开展培训,倡导行业自律和自查,除非必要的上游成本上升,不会出现随意涨价的行为。我们还通过‘省校合作’平台,邀请高校农业专家进农资市场,讲解农资使用技术。”
杨景红介绍,最近他们正在与防疫指挥部积极对接,沟通农资运输车辆“特殊通行证”的事情,“农资的季节性较强,过了几个春耕时节的关键节点,就错过了农时。有一次,货车因为外地行程码从高速上下不来,我们找了本地货车司机,才将车开了回来。所以将农资运输放在和‘绿色通道’车辆同等待遇,很有必要。”
种业公司:提高产品品质,打开线上销售渠道
早上7时多,运城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裴骄阳在上班路上接到电话。卫益民在电话那头告诉他,3月上旬接到的举报线索,周边的农资市场里有人“套包”销售产品,种子DNA真实性结果已经出来了,是“套包”产品。
“套包”是他们的行话,即“山寨”产品。“种子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粮食安全。”裴骄阳掉转车头,往农资市场疾驰。进了店铺,店主也表示很无奈:“商标、包装甚至二维码都是一样的,厂家发来的玉米种子就是这样,我也没办法识别。”好在这批“套包”并未大量流入市场,销售额不过百十元钱。“我们将会依法对你们出具处罚文书,”裴骄阳对店主说完,又耐心叮嘱他,“和小厂家打交道,多留个心眼,记得签合同,不然收到了‘套包’货,只能吃哑巴亏。”
今年,运城市对种子市场实现100%抽样检查。和裴骄阳等行政人员干的工作类似,山西三联现代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业务人员邓虎最近也一直在市场转悠:“我们公司的玉米品种这两年很火,盯着‘套包’的人就多了起来。我们最近就随机在周边乡镇、门市部购买产品,再找第三方机构进行监测,确保真实性。”
往年这个时候要么在内蒙古,要么在东北三省,由于疫情,这两年邓虎出门不方便,很多业务改成线上交流。即便如此,公司近几年的销售额依然每年都翻倍。
销量上升,一方面由于产品高品质,一方面也得益于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我们邀请了10多个网络主播,对种子产品进行‘带货’。”去年,仅吉林省四平市的一位农业类主播,就帮他们销售了1800多万元的种子。“我们现在将主播当成经销商培养,只要不出现扰乱正常行情的行为,这种渠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打开市场。”耳濡目染多了,38岁的邓虎俨然已是一名专业互联网营销策划。
下午5时,邓虎匆匆挂了电话,长舒一口气:“这批送检的种子全部过关。”“和农药、化肥一样,种子价格也略有上涨,但原因不是上游原料价格上涨,而是因为繁育种的人工和用地成本提升。”不过,邓虎眼里充满希望,“明年我们计划让更多的农户使用上我们的优质种子。”
(责编:周婉婷、杜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