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甘肃分行“四融”平台投产上线 打通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

29.10.2014  10:31

金穗e融”平台。(王文嘉  摄)

人民网定西10月29日电(呼双鹏、王文嘉)“以前我取现金、转账、缴话费、电费至少得坐车半小时去营业网点,现在家门口的机器上点一点,这些业务都能办理,简直太方便了。”家住定西市李堡村的村民徐文娟指着面前的机器告诉记者。

28日下午,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四融”平台正式投产上线,彻底打通了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2007年10月农行甘肃分行被农总行确定为服务“三农”和三农事业部制改革双试点行,在全国率先踏上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探索之路。至今年9月末,总资产达2171.41亿元,存款余额2056.90亿元,贷款余额973.92亿元。

2014年初,农行甘肃分行新一届党委组建后,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渠道、产品、资源,以互联网为桥梁,以创新为引领,以普惠为导向,打造集融通、融资、融智、融商于一体的“四融”平台,努力把为农实事做好、把惠农好事做实。

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基础金融供给不足,是制约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突出问题之一。建好“融通”平台,核心是通过统筹发展物理网点、自助银行、惠农通服务点和电子银行“四位一体”的服务渠道,消灭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把服务“三农”覆盖到万村千乡、延伸到千家万户,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据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行长韩国强介绍,2009年,该行在全省率先实施“户有卡、村有点、账有钱”的“村村通”工程。2011年以来,搭建了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服务网络。目前,已发放惠农卡735万张,建成惠农服务点1.7万个,布放转账电话、POS、农商通等电子设备1.96万台,基本实现了“户有卡、村有点”,能够为全省70%的行政村、90%的农户提供足不出村、方便快捷的银行账户查询、转账、小额取现、自助循环贷款等基础性金融服务。

据悉,到2014年末,惠农服务点将覆盖甘肃全省100%的行政村。对没有设立农行物理网点的空白乡镇,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全天候、7×24小时自助银行服务全覆盖,真正实现“零距离”服务“三农”。

甘肃省实现小康进程全面提速的最大制约就是缺资金。”韩国强说道。建好“融资”平台,核心是主动对接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领域,持续加大创新,打造特色鲜明、层次分明的产品体系,构建立体多元、运行顺畅的服务模式,切实让各类“三农”客户特别是贫困农民贷款进得来、贷得到、办得快、还得起。

定西市李堡村村支书杜振利说:“以前办理贷款太难了,村民们必须坐车去市里办理,来回一趟就要两个多小时,去了还要排队,一次还不一定能成功申请。现在不一样了,在这机器上点一点,半个月左右就能申请成功,到期后还能自助循环贷款,给我们解决了大困难。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农民发展少信息、缺技能的问题也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经济的瓶颈之一,“融智”平台的建立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

该行建立了“三农”金融辅导员制度,目前辅导员团队已达6000余人次,采取业务同步辅导和集中宣讲辅导相结合,依托产品推介、农户回访、聘请农科专家宣讲等活动,向农民宣传讲解“三农”政策、生产经营技术、基础金融知识、有关法律知识和致富案例,培育广大农民的金融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通过开展辅导,既融资又融“”,为甘肃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注入新的活力,农民种养殖效益有了一定提高。

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模式,更加关注低端客户,而中国最庞大的低端客户群体无疑来自广大农村地区。农行甘肃分行提出了依托互联网和电子银行支撑,建好“融商”平台的新思路,发挥农行电子网络联结城乡、客户遍布全国、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农行打造成“三农”的“电商”,着力解决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买难”和“卖难”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供劳务中介服务,解决劳务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民务工收入。

为此,该行重点建设两个“电子商务平台”:一个是“金穗e销”平台,一个是“惠农生资e购”平台。前者主要利用农行客户资源、电商平台、终端载体,把甘肃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后者主要通过遍布全省行政村的惠农服务点和农行电子网络,为农资企业与农户搭桥牵线,既帮助生资企业客户销售农资,又帮助农民便利购买到生产资料。

四融”平台将帮助农民产前融资、产中融智、产后销售,提高生产效率和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工企业可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农资企业可将农业生产资料直销给农民,拓宽了销售渠道,降低了经营成本;农行扩大了服务渠道,巩固了农村市场,促进了服务“三农”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农行甘肃省分行将用三年时间将“四融”平台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