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科院王一航研究员应邀为我校师生作爱国奋斗主题报告

09.11.2018  10:43

10月30日下午,应我校邀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甘肃省科技功臣”奖获得者、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名誉所长王一航研究员在国际会展中心三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把论文写在陇原大地上》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党委副书记买寿清主持,全体在校校领导、部分中层干部和师生代表350余人听取了报告。

此次专题报告会系我校“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活动之一。报告会上,王一航研究员从“我的科研之路”、“我的农民情结”、“我的探索创新”、“我的人生追求”四个方面,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扎根甘肃农村,从事马铃薯育种、马铃薯组培脱毒快繁体系建设及马铃薯产业化开发工作30余年的感人事迹。

王一航研究员在讲演中指出,作为一名专门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自己最明白科学技术对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生活的重要意义。他始终将“只要农民满意”作为自己最大的心愿和追求。在30余年的工作中,王一航研究员始终在科研工作之余,常常为推广马铃薯新品种及先进的繁种技术、栽培技术而奔忙。近几年来,他组织举办农民培训班300多次,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0多万份。

王一航研究员表示,37年来,他先后参加和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马铃薯科技项目20余项,相继选育出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12个,在甘肃全省以及宁夏、新疆、青海、陕西、四川等周边省区累计推广4000余万亩,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促进甘肃省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王一航研究员指出,人的一生是要有所追求的,人的一生是要讲求奉献的。他一生的追求只有两个字:事业。为了马铃薯育种事业,他在农村第一线一扎就是26年,常常不分节假日,成天泡在试验田里,和农民一样干着农活,还要不断地进行观察记载。对于每一份育种材料,他都要反复仔细观察其特征特性及其变化并熟记于心。为了全身心投入到马铃薯育种事业,他曾将家也搬到渭源县会川育种点上,在那里一住就是13年,直到两个孩子考上大学,才搬回兰州。他认为,他的事业之所以能够成功,是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王一航研究员强调,崇高的荣誉,对科技人员来说,更多的是鼓励、支持和鞭策,是促使科技人员更加努力奋斗做出更大贡献的动力。虽然他已过了退休年龄,但只要工作需要,他都会继续他的马铃薯研究工作,继续为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继续努力把他的余生奉献给甘肃这片热土,奉献给甘肃农民!

买寿清副书记在主持时强调,王一航研究员的报告,对于我校深入推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具有积极意义,希望全校师生员工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向王一航同志学习,学习他服务于民、执着为民、情系农民的爱民情怀;学习他扎根基层、科研为本、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潜心钻研、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态度;学习他严于律己、不骄不躁、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立足本职,勤奋工作,为把我校早日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链接:

王一航,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甘肃省科技功臣”奖获得者,甘肃省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名誉所长、甘肃省政府参事、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马铃薯育种、组培脱毒快繁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抗晚疫病育种和高淀粉育种研究方面,分别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陇薯3号、5号、6号、7号及LK99等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省内外年种植达700万亩,分别占全省和西北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2和1/4以上。主持建立的马铃薯种薯高效低成本脱毒快繁技术体系和脱毒种薯推广网络,开创了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繁种产业新局面。主持的甘肃省农科院会川马铃薯育种站,已成为西北马铃薯新品种与新技术的辐射扩散中心,2005年被命名为“农业部会川马铃薯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011年被命名为“农业部西北旱作马铃薯科学观测实验站”;作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于2006年入选甘肃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有多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农业技术改进三等奖2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2项。200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被甘肃省政府授予“甘肃省科技功臣”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甘肃省“新中国成立60周年感动甘肃人物”、 农业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等荣誉称号。2009年,中共甘肃省委作出关于向王一航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向他学习。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甘肃省农科院编辑出版了记叙他成长历程的《一个农业科学家的奉献》一书。

(文/张秋燕 图/李建兵 来源/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