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农民致富注入新动力 ——张掖市农科院送科技下乡见闻

06.05.2016  08:33

  近日,记者跟随张掖市农科院技术员白长福来到张掖市花寨小米专业种植合作社时,合作社理事长甄彬指着眼前新建的厂房、办公楼说:“如果没有张掖市农科院提供的技术,也就没有我们合作社的今天。”

  44岁的甄彬在2008年召集身边的一些农户,成立了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专门种植谷类作物。但连续种了两年,效益并不理想。

  2010年春天,就在甄彬发愁如何下种的时候,张掖市农科院院长刘建勋打来电话,说要到他的合作社搞一次科技下乡活动。

  “科技下乡?不过是发发传单,搞搞讲座,能有什么用呢?”甄彬心想,之前,也有一些单位到合作社“送科技下乡”,但更多是“走走过场”。

  甄彬没有想到,三天后,刘建勋带着几名农业专家直接走进了他的田地里。

  “你们这里干旱缺水,不适宜种植现在这个品种,再说,你们的种植方法也有问题。”几位专家一语中的,让甄彬刮目相看。

  几天后,受张掖市农科院委派,农业技师白长福等人带着铺盖住进了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对当地气候特征和土壤结构进行分析后,他们制订出符合花寨乡等沿山冷凉灌区特有的谷子种植技术规程。同时,还带着甄彬前往河北、山西等地,引进40多个谷子品种,进行试验试种。

  第一年,花寨合作社的种植成本大幅下降,谷子产量增加明显。第二年,在农业技师的帮助下,合作社研发出了“金花寨”谷子专用肥,谷子品质、产量大幅提高。2012年,花寨合作社的谷子平均亩产量由原来的150公斤左右增加到了500公斤以上,每亩增收1500多元。2014年,花寨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合作社”的种植模式,发展旱田谷子标准化种植基地7.58万多亩,入社农户达到3600多户,带动了周边村镇乃至山丹、民乐的部分乡镇。2015年,花寨合作社的谷子种植面积扩充至12万亩,有112家专业合作社和数十家种植大户加盟,总资产达到8000多万元。

  近年来,花寨合作社先后20多次获得中央、省、市有关部门表彰,201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扶贫先进集体称号,产品还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和第十五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2015年,经有关机构评估,该合作社“金花寨”商标的品牌价值超过6000万元。

  虽然产业越做越大,但对花寨合作社来说,仍然离不开农科院的技术服务。今年,在甄彬的邀请下,张掖市农科院的技术人员再次来到花寨合作社,开始了新一年的技术指导。而花寨合作社的业务已由以前的单纯种植,延伸到了农产品深层次加工、包装出口。

  跟花寨合作社一样,民乐县新天镇薛寨村的群众也在张掖市农科院的技术帮扶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2011年,张掖市农科院的5名科技特派员为薛寨村制定了发展“五彩农业”的科技扶贫计划。五年来,科技特派员先后从黑龙江、山东等地引进油葵、甜菜、萝卜、琉璃苣等适宜当地生产的特色农作物,使全村村民年均人增收入4000多元。

  送科技下乡,更要让群众把科技掌握在手里。记者前往甘州区沙井镇三号村采访时,村民曹军正在自家的玉米制种地里忙着下种。

  “以前,我们种的是‘懒汉庄稼’,春天撒种,秋天收获,现在掌握了科学种田技术,成本下降,产量翻番,收入自然就上去了。”如今,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曹军也成了一名玉米制种的“土专家”,从播种、定植到去雄、授粉,他样样在行。

  记者从张掖市农科院了解到,2010年至2015年,该院共派出41名科技特派员,为10个村1440户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先后引进16类作物174个品种,培育29个品种。选育的白粒胡麻张亚2号在省内外示范推广10万亩,金凯3号玉米年推广100余万亩,陇辐2号小麦年推广近20万亩。引进的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在张掖市示范推广近10万亩,琉璃苣推广10多万亩……这些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记者 齐兴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