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上“云端”农民收入翻番 玩互联网让农民尝甜头

23.07.2016  00:47

    原标题:果蔬上“云端”农民收入翻了番 “甘肃省第一智慧村 ”玩转互联网让农民尝到甜头

  夏日炽热的阳光像炉火一样烘烤着大棚里劳作的农技员李雅、徐东宇。在他们的身边满眼是新鲜嫩绿的各种蔬菜、清甜爽口的黄瓜和圣女果、形态各异的红黄瓤西瓜……来自城关区南城根的市民刘涵飞驻足在一颗“”型西瓜前正用手机扫描着二维码。只听“”的一声,手机上便弹出了西瓜的‘信息档案’:生产地点、种子来源、用水来源、农药和肥料使用记录、技术人员姓名等等。这一幕就发生在美丽的兴隆山畔,一个像神话一样迅速“网红”的村庄,它的名字叫李家庄!甘肃榆兴农业就是这个村当前最大的“神话”:原本废弃、几近倒塌的大棚如今通过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摇身一变成了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的主体“建筑物”。“这是李家庄村的创新发展之举。”城关镇党委书记赵云刚对记者说,这所集生态农业观光服务、农业生产与技术开发、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为一体、结合现代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智慧化农业园区,是一位“80”后村官——兰州市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村村委会主任张建文一手打造,是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李家庄村立足自身优势,创新发展思路,转变传统农业的种植模式,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成果。

  7月4日清晨7点多,阳光已经洒在了兴隆山下的各个角落。来自天水的李雅早早来到了他的工作岗位——黄瓜大棚。她用手机轻轻一点,大棚上方的遮阳网徐徐上卷,一直到棚顶停了下来。此时,缕缕阳光斜射进大棚,挂满露珠的黄瓜显得格外鲜嫩。记者注意到,此时的李雅拿起一个小本,边走边看边记录,个大蒂落的黄瓜都要经她手轻轻抚过。“今天早里可能摘上一百多公斤。”李雅对记者说,记者所在的位置是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一号园区,目前已投入资金6000余万,可年产优质蔬菜10000吨,实现经济效益3800万元,带动李家庄146户农户,解决了当地200多名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带动了运输、包装、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A

  瓜果蔬菜很“吃香”技工农民都很忙

  从榆中县城出发,行驶几分钟,即可到达榆中县李家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在这里,无论是纵横交错的水泥路面,还是随处可见的蔬菜大棚,抑或是农业示范园及其配套设施,无不体现现代智慧农业的力量,及其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经营理念。

  走进一号园区的每一个大棚,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每个大棚口的“工牌”:上面清楚记载着农业技术员的姓名,种植产品、品种。“现在55个棚都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400余亩的日光温室里,蟠桃、草莓、圣女果、小乳瓜、西瓜,应有尽有。”园区负责人、李家庄村委会主任张建文介绍说,这里以前是废弃了的一个大棚,现在成功转型成为现代化示范园区了。

  经过多方学习考察,认真听取县、乡两级政府意见,张建文决定自筹资金成立甘肃榆兴农业有限公司和榆兴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地椒沟55座大棚进行改良,并流转土地380亩,将其建成集生态农业观光、大棚果蔬种植、禽畜养殖、种苗繁育、净菜加工等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去年先期加入合作社种植大棚蔬菜的12户农户种植的30个大棚目前平均每个棚收入都超过了10万元!”张建文对记者说,老百姓的积极性很高,为了发展现代化农业,全村686户农民配上了智能手机,全村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25户农户种上了大棚,30户农户在户外种植上了樱桃,目前有

  70户农户种植上了改良后的高原夏菜。据悉,从4月份开始,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入园采摘,大棚里种植的草莓、圣女果、小乳瓜、黄肉京欣西瓜、茄子、辣椒、叶

  菜等果蔬产品供不应求。

  “为了带动农户发展,公司还为农户提供苗木引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帮助,农户可以自行进行销售,也可以通过合作社销售!”张建文介绍,为了提高贫困户收入,该村还吸纳贫困户中的劳动力到园区从事农业生产,合作社还与30户贫困户签订合同,提高农民收入。

  “我们主要通过‘村集体+银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充分利用农业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监控等保证现代化农业生产。”采访中,张建文向记者介绍,一号园区现在每个大棚只需要一名技术员,有些农民通过培训已经独自承担起了自已大棚的经营,另外新建成的连动大棚已经种植了新引进的大樱桃。所有这些大棚全部采用了智能化作业,实现了农业“智慧化”,预计公司2号园建成后将带动周围780户农户共同致富。

  这里的蔬菜为何“吃香”?皆因高标准、高定位的有机蔬菜种植。记者了解到,在榆兴园区内的所有农产品没有一个西瓜或草莓使用一点点化学肥料,在销售上除了个性化定制、单品预订外,示范园区推出的“互联网+农业”销售生产模式,让客户拿起手机就能买到这里的瓜果蔬菜,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画外音

  转型生产、规模经营可降低平均成本;融入科技、减少人力可降低多元成本;创新经营、理顺体系可降低交易成本。李家庄村在张建文的带动下将闲置的土地通过转型生产和经营,办起了全智慧化的新型农业示范园区,建立起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大了农业产业融合,极大地节约了农业生产、运营、销售成本,可以说,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今真正走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前沿。

  B

  互联网玩转“智慧农业

  在每个瓜果蔬菜大棚里,绿油油的叶子红彤彤的果实间藏了很多仪器,它们负责监控温度、湿度、喷灌系统等。技术人员通过手机设定好适合瓜果蔬菜生长的各种环境指标后,利用物联网技术,只需一部手机就能把蔬菜大棚管起来。这一幕出现在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榆兴公司监控室内的大屏幕上不停地变换着各种数字指标,显示着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数值,实现了农田里的自动化生产。“通过屏幕我们就能看到哪儿缺水了、缺肥了,一看就知道。”李家庄村的技术员金尚科用手机操控着温室大棚,手指一动,尽在掌控。

  据了解,为了充分发挥智慧农业的效能,榆兴公司从去年就开始从陇东学院、甘肃农大等涉农大中专院校发出邀请聘用通知,陆续招聘了数十名年轻的大学生组成了一个技术团队,专门服务智慧农业园的生产与发展。一方面通过实践让大学生创业,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大学生手把手地教农民,使大部分农民从传统的劳作方式中解放出来,转型成懂技术、有文化、能创业的新型农民。

  据了解,在榆中县李家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传统耕作方式,投身到农业物联网的科技浪潮中。

  如今,李家庄村通过示范园区探索物联网和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上的高度融合,充分利用农业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监控、标准化管理、农业社交网络、农产品全程溯源等四大系统,完全保证了园区高效化、精细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更重要的是,全村686户2974人中,近三成留守青壮劳力都边干边学向新型职业化农民靠近,他们将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的生力军,让农业真正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让农民真正成为受尊重得实惠的好职业。

  ■画外音

  从引进大学生边学边干成为技术骨干,到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掌握现代技术,使农民真正成为“能手”,张建文作了政府费力而又不讨好的工作。通过基地实践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投身园区建设,不仅突破了现代农业发展瓶颈、补齐了现代农业发展短板,更重要的是这一活水养鱼之举将成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的明智之举,可谓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C

  致富能人“带头”发挥先锋作用

  初见张建文,丝毫没有把他和村委会主任、群众致富带头人、外出成功创业者、房地产老板等句号与他联系在一起。憨实的表情、羞涩的微笑、腼腆的交谈是他给任何一个初见者的印象。“当时亲戚们撺掇让我回来当村主任,我很矛盾,怕干不好,新的支部成立后,两委班子着手种植结构调整。”张建文在谈起去年刚接手村主任那时的情景时,感慨之余拉开了话匣子。“现在园区总共投资了多少?”“目前已经投资了4000多万元了!”“资金来源都有哪些方面?

  “在园区建设和整村推进中,县财政局、县委农工办、县林业局和镇政府都给予了很大支持。”在与记者的一问一答中,张建文介绍说,目前他个人投资了就有3000多万元。

  “我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先在县城开小饭馆,亏了。后来又去白银打工搞混凝土,又失败了。后来又搞小额信贷……”张建文说,真正第一桶金就是来自于小额信贷,后来他去新疆发展房地产、建设天然气工程,现在个人资产也算可观。自从当上村委会主任后,这些工作他再没顾上打理,目前近八成资金都用在了全村的示范园区建设上了。

  在采访中了解到,从去年11月底开始,张建文出资28万元带领全村50多人次赴西安、成都、重庆等地和华西村考察学习乡村旅游、餐饮服务。

  “我计划建一个2200亩的民风民俗小镇!”张建文介绍说,这辈子就要干成这一件事,在李家庄建成集日光温室采摘区、连栋温室果蔬区、高原夏菜冷棚区、菌类采摘区等为一体的榆兴生态农庄。规划开发90亩观赏型生态养殖区、打造千亩花海、修建乡村动物园、推广亲子体验田300余亩,大力发展农业和特色乡村旅游。

  目前,该村推行“党建+”模式,通过强化领导核心作用,为全村发展保驾护航,推进“产业凝聚工程”。确定“党总支+合作社”发展模式、发展“支部+协会”村级发展资金、探索“党建+能人带动”模式。不断强化“双培双带”工程,深化先锋引领行动。据悉,近三年来,李家庄村把3名致富能人发展成党员,并吸纳到“两委”班子或社干部中,把6名党员致富能人和25名技术能人聚在产业链上当先锋、作表率,提供技术和信息帮助,带动一户,拉动一片,增强群众“造血”功能。如今,“智慧农业”已经成为榆中县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特色亮点。

  “原来单打独斗,也不会使用新技术,现在加入高科技农业合作社了,以前一年下来挣2万余元,现在收入翻番了,生活越来越好了。”采访中,种了大半辈子地的村民陈吉宝告诉记者。

  “智慧农业”让农民尝到甜头,深刻改变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榆中的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画外音

  从自己发家致富返乡创业,到吸引致富能人共起引领作用。李家庄村普通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正在使这个原本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引线”就是张建文,一位典型的“80”后年轻人。他从一名经商人士成功转型为“新农”后,还带动了“老农”借力科技走产业致富,通过政策激励和岗位成功吸引从大专院校引起了数十名“知农”,为李家庄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生力量。

  ■李家庄的“互联网+农业

  种植

  利用物联网技术,只需一部手机就能把蔬菜大棚管起来。通过屏幕我们就能看见哪儿缺水了,缺肥了。

  销售

  除了个性化定制、单品预订外,示范园区推出的“互联网+农业”销售生产模式,让客户拿起手机就能买到这里的瓜果蔬菜。

  售后

  利用农业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监控、标准化管理、农业社交网络、农产品全程溯源等四大系统,完全保证了园区高效化、精细化、现代化农业生产。

( 编辑:王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