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将资助30万农民工接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能力改变命运!”来自大连农村的小伙子毕传伟感慨。他从没想到,自己能成为一家地产公司的安保部经理。要知道,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之前,他只是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普通农民工,靠力气吃饭。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能像毕传伟这样,有机会通过提升能力改变命运了。近日,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出台“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决定5年内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其实,这不仅是农民工个人的提升,更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提升农民工学历与能力,利国利民
“如果刚辍学就去学技术,肯定比现在过得好,也不用走这些弯路了!”27岁的刘乐告诉记者。他的家乡在鲁东南的一个小山村,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18岁便辍学进城打工。
刘乐尝尽了没有技术的苦。临沂、日照、青岛、嘉兴、上海、济南都待过,水产加工、空调装配、仓库管理、服务员都做过……“没技术,没文凭,也不知道能干什么。最长的干了两年,最短的只干了两三天。”
家里狠狠心,拿出5000元学费,让他学驾驶。就是凭着开车的技术,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往社区超市销售面包。今年春节,凭着多年积攒的收入,他把一台崭新的大众小轿车开回家,全家人乐得合不拢嘴,这个农村小伙儿的生活体体面面步入正轨。
“农民工参加培训,能帮助他们在城市稳定就业,大大提高幸福指数和获得感。”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说,更重要的是,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这表面上是技术升级,本质上是人的升级。广大一线产业工人水平的提升,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保证。
诚然如此。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5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共4.04亿人,其中农民工占到2.77亿人。然而,这个挑起现代产业大梁的群体,综合素质、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存在明显弱势。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高中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23.8%,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仅占7.3%,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4.8%。
“户口迁入广州了!我从一位农民工变成了‘新广州人’。”来自广东揭阳农村的吴钦德高兴地告诉记者。能够在自己打工的城市落户、扎根,是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梦想。可是,城市落户政策“卡脖子”,很多人跃不过“积分制落户政策”的“龙门”,只能对着“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少技能难落户”望洋兴叹。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切都将发生变化。“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出台,将给更多农民工凭借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其实,这一计划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积累:2010年,共青团广东省委联合北京大学等,遴选100名符合条件的新生代产业工人上北大;2014年,国家开放大学积极探索“产业与教育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提供服务,每年完成全省3000多名农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任务……
5年内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
农民工培训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好事更要办好。那么,农民工最需要什么?怎么才能把培训办到农民工心坎里?
“‘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将建立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帮助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葛道凯介绍了计划的主要目标。
计划提出5项重点任务:一是提升农民工学历,包括本科、专科两个层次,并提高专业技能;二是提升农民工岗位胜任能力,并对节能减排、产能落后、产能过剩的企业,积极开展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或技能储备培训;三是对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发展潜力,具有较强职业发展需求和自主创新、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四是提升农民工综合文化素质,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权益保护、心理健康、安全生产、城市生活常识、疾病防治等;五是搭建面向农民工开放优质网络学习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助推农民工随时学习、终身学习。
“通过培训、提升能力圆了我的大学梦和城市落户梦,是我个人的巨大飞跃,我感觉很幸福、很踏实。”听说了“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吴钦德非常激动,“这样一来,就能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农民工通过边工作边学习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组数字令人振奋。根据计划,我国每年将在全国范围内资助30万农民工接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到2020年,在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中,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农民工能够在国家支持下提学历、增水平,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了!
那么,资助形式怎么确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副部长万珍丽说:“资助形式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比如杭州市总工会进行的农民工培训,对市级以上劳模全额资助;区县和系统劳模资助90%;对市区级技术能手、创新能手、职业技能带头人,资助80%;其他资助70%。”
保障知识用得上、学习有时间、经济无负担
农民工接受培训,不像全日制学生。他们白天辛苦工作,只有晚上和周末才有时间;他们经济收入有限,承受不起太高的培训费用;他们迫切希望培训提升能力,对“花架子”不感冒,最希望培训内容真正管用……“如果对农民工开展的培训不适应他们的特点,说一万遍‘欢迎农民工参加培训’也是假的。”葛道凯一针见血。
那么,怎么处理如此之多的“矛盾”?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直击“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针对性不强”的难题。要求参与高校开发、优化与岗位直接对接的专业课程,努力实现学历和培训课程紧密对接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并根据农民工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企业共同研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和弹性学制。
建立基于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直击“工学矛盾突出,难以保证学习时间和效果”的难题。要求探索建立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师徒传承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学习等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建立全国行动计划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丰富的开放资源与支持服务。
建立政、工、校、企联动工作机制,直击“农民工学费负担过重”的难题。建立健全政府、工会、用人单位和学习者共同分担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要求地方工会加大对行动计划的投入,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安排相当比例用于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
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直击“农民工继续教育质量不高”的难题。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完善教学质量监管制度和公示制度,建立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机制,开展满意度测评工作,并鼓励企业将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与个人薪酬、岗位晋升相结合。
“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饱含深情、掷地有声。“如果用高素质、高技能来‘武装’农民工,让9亿多劳动力都成为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人才,我们中国的创造力可想而知!”葛道凯对未来充满希望。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31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