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村金融服务 助力甘肃省“三农”发展

09.03.2017  17:33

  2月5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我国“三农”健康发展。文件第六条特别强调:要加快农村金融创新。

  农村金融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培育“三农”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中央对“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的部署,既是促进城乡经济平衡发展的战略决策,更是加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变初心,必将给我国“三农”发展带来强劲动力,也凸显了农村金融创新对农村农民的重要性。

  在 甘肃 ,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与资金紧缺并存,金融业承担着更艰巨的资金融通重任。面临金融业激烈竞争及“三农”渴求资金的困境,求变求新就成了我省众多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省各金融机构立足甘肃“三农”实际,积极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产品,以差异化优化发展路径,谱写出了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时代舞曲,有力支持了甘肃农村经济发展,赢得了政府相关管理机构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加大投入  特色产业喷薄而出

  “通过果品专业合作社,我今年能收入5万元左右。”在静宁县治平乡苹果特色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安宁村村民雷洲高兴地说。雷洲所说的合作社就是在邮储银行静宁县支行支持下成立的静宁县静果生态果品农民专业合作联社。静宁县静果生态果品农民专业合作联社拥有400户社员、1000亩苹果园。以合作联社为基础,建设了600亩的治平乡有机生态园示范基地,创立了静宁县治平乡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体验中心。“每天通过淘宝走100件苹果,一个月大约十几万销售额。”治平乡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张昌盛说,这个以前的农民靠树吃树,在苹果产业上做出了名堂。“十年前,我是一穷二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如今实现了发家致富梦。”张昌盛介绍说。张昌盛早期农闲时贩卖苹果,可是由于缺乏资金只能小打小闹。2013年,他走进邮储银行静宁县支行寻求贷款,很快30万元贷款就下来了。再后来是互惠贷、金果特色小额贷款、金果小微企业贷款等,一路走来,在邮储银行各种贷款创新产品的帮助下,他的苹果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发起成立了静宁县静果生态果品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带动当地果农共同致富。

  此外,邮储银行平凉市分行还依据静宁苹果产业区域现状,在支行设立“苹果特色产业金融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确定了八里镇、李店河流域两个涉果企业集中开发区,与部分果业公司(合作社)联合作在6个苹果种植集中乡镇设立了果农金融服务中心,在16个苹果集中种植村社设立了助农服务点。2016年,静宁县挂果园面积达到60万亩,总产量72万吨,产值28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472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这些只是甘肃金融业在农村金融创新的冰山一角。

   产品创新  金融活水浇灌陇原大地

  近年来,围绕贫困地区融资难题,我省金融业从群众最迫切的教育、住房等方面入手,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创新推出了50多个惠农金融产品,让金融惠及全省贫困群众。

  在教育上,针对贫困家庭大学生,每学年发放8000元以内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贷款期限最长为20年;在住房上,对易地搬迁贷款贫困户,由国开行省分行和农发行省分行发放20年期专项贷款,利率按基准下浮10%,财政全额贴息;在贫困地区贷款抵押上,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抵押贷款,全省累计抵押林地面积364.19万亩,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5.44亿元;在解决因灾致贫、返贫上,开展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主要农产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10个险种。甘肃省还相继出台《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等,通过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增强其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

  拓宽渠道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金融创新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也为银行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提高了其组织效率和经营效益,降低了其运营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了其收益率。

  当然,农村金融创新还能有效提高银行竞争力。只有超过竞争对手的那部分能力,才是现实的竞争力,才能以此取得竞争优势,进而开辟新的战场,把对手抛在后面。农村金融创新,在特定的领域以自己的特色形成局部优势和垄断,从而确立了其在业界的制高点,有效拓宽了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

  在农村金融改革中,我省的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解决了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额信用贷款问题。通过农村金融改革,我省建立完善了农村信用体系、村级金融服务体系和农村支付网络。同时,通过完善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建立扶贫资金互助社等方式,切实解决了贫困户短期资金周转难等问题,为我省的“三农”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有了创新驱动,相信我省金融业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对全省“三农”经济发展的支持也将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