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督体系等建设亟待加强

28.05.2014  17:57

  原标题: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存漏洞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使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这个“营养餐”不仅是3元钱那么简单,其背后还面临食堂建设、工人工资、运输费用等多项群众“看不见”的开支,让不少地方政府感觉“力不从心”。同时,食品安全、资金安全保障机制、监督体系等建设也都亟待加强。

  食堂设施简陋,工勤人员待遇低留不住

  教育部要求,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区学校原则上应由学校食堂供应正餐。但目前,中西部贫困地区仍有不少农村学校使用教室改建的食堂或简易小伙房。在许多农村学校,食堂面积太小,农村电压不稳,不少学校没有配备发电机,突如其来的停电有可能导致学生停餐。

  工资低,也造成工人流动性较大,难以留住素质较高的工勤人员。贵州省威宁县教育局机关党委书记蔡朝友说,县财政为每名工勤人员每年发放1万元工资和社保。这已是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即便如此,全县每年为学校食堂工勤人员支付工资、社保就需2000万元。而威宁县是贵州最边远、最贫困的县之一,财政十分困难。

  补助金成了“唐僧肉”,“黑手”伸向学生“饭碗”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大量的营养补助资金成为新的“唐僧肉”,一些学校行政人员、管理人员将“黑手”伸向了“营养午餐”。有相关法律工作者表示,当前营养餐资金出问题,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食堂经营管理人员勾结学校管理人员形成利益团体,二是通过虚列支出套取专项资金。

  同时,许多地区在对营养改善计划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时,也发现一些资金安全隐患。包括地方营养改善经费下拨缓慢、临时挪用、过程管理存在漏洞、相关职能部门边界不清晰等。

  有教育工作者表示,中央营养改善资金下拨后,地方政府下拨比较缓慢,导致学校为钱发愁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学校不得不向学生家长预收营养餐费。有的营养改善资金还被暂时挪用于其他项目。如何完善相关监管机制,守好学生营养餐“钱袋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扩大民主监督范围,建立经费长效保障机制

  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为了让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吃饱”并“吃好”,真正吃得“营养”,还应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目前,为提高学生供餐标准,中西部贫困地区等地试行在中央补贴基础上,由地方财政再配套一两元钱;或征求家长意见后,让每名学生每天交几两大米,或每餐交一两元钱。但这些试点地区较为贫困,地方财政差,许多家庭难以承受,难以大面积铺开。

  同时,还需要建立学校食堂运转长效经费保障机制。贵州省教育厅营养办副主任周忆江建议,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试点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尤其是向学生人数较少的教学点倾斜。并将食堂运转经费和工勤人员工资社保待遇等纳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解决。(王橙澄 朱青 李春惠 张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