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寄宿之痛:老师称闻味道就能辨出住校生

28.01.2015  16:44

一间普通的农村学校宿舍。

  “借书啦!”四楼图书室的喊声让孩子们先是一愣,接着疯了似地冲上去,很快排成长队。一个孩子说,读到五年级,图书室就开过3次。

  “开球开球,待会儿该上课了!”下课时间,小伙伴们围着球台,挥着掉了胶的球拍催促同伴。

  一名三年级小学生正在食堂打饭菜。食堂的员工不懂营养膳食,只是凭着经验采购食材,每周换一换样儿。

  目前为止,在林晓妮儿子的寄宿生活中,没有生活老师,没有借阅室,没有课余活动,一间小小的体育馆,也是铁将军把门。

  每天早上,他比同学起得早一点,早早洗漱完毕,待在寝室窗前,看窗外的世界。

  这些10岁出头的孩子,晚上都被锁在宿舍楼内,早上,初一学生的宿舍楼首先开门,这个初二男生站在窗边,看同学们乌泱乌泱从楼里涌出来,想到自己还不必下楼,心里就美得很。

  这就是他生活中最大的娱乐了。

  最开始的时候,杜爽只是想尽己所能,帮一帮自己见到的那些孤单的小孩。

  她至今都记得在甘肃一所寄宿制小学里,晚上熄灯后,学生宿舍里传出隐隐约约的哭声。当地的老师来向她解释:“学生刚开学,都想家呢。”她这才注意到,这些住校的孩子很小,一二年级,不过六七岁的样子。有人哭着说想家,哭得停不下来,却也只能在哭泣中沉沉睡去。

  在那样的环境中,她突然意识到:“也许很多住校生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

  这样的经历,却可能是农村一代孩子共同的童年回忆。

  自2001年以来,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层层推进,大批农村孩子离开父母,住进了学校的宿舍里。

  就这样,杜爽在一个被大多数成年人忽视的角落里越走越深。在现有条件下,让这些年幼离家的孩子过得更快乐点,从此就成了她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