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崆峒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中国甘肃网11月28日讯 (通讯员 高万里) “原来种粮食每亩地最多收入400元,遇到年份差收入更少。三年前我把家里2亩承包地租给了福霖公司种菜,每年租金1200元。农闲季节我到公司打工,一年下来还能挣一万多元。土地流转,让我不但学到了先进种植技术,还在家门口挣到了现票子。”崆峒区花所乡花所村村民李晓玲述说着如今的“两栖”生活。
土地乃农业之本。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增多,留守老人妇女无力耕种,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上涨,昔日被视为命根子的土地成了部分农民眼中的“鸡肋”。为了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崆峒区采取组建专业合作社、扶持致富能人、推广订单种植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将闲置土地向涉农企业、种养大户、优势产业流转,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标准化果园,加快农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与和农民增收“双赢”。
2012年5月,甘肃武威籍客商李金宸来到平凉寻找发展商机。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他与花所乡花所村118户村民签订了为期18年的土地流转合同,一期流转土地520亩,建成了集精细蔬菜栽培、新品种试验推广、农业科技培训于一体的东川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花所示范基地。“我们借鉴陕西杨凌、山东寿光等地经验,创新建成了目前在西北地区技术领先的联合六型日光温室30栋60座,建成可供大型机械作业的全钢架拱棚150座,引进种植航椒、彩椒、金福西红柿等8个系列23个新品种,申报注册了“福霖鲜菜”商标,目前生产的蔬菜直供城区各大超市和市场。”谈到运营近况,福霖公司总经理李金宸信心十足。
土地流转,不仅让老板“钱途”光明,更让当地群众从中受益。“园里平均每天用工在45人左右,每年工人工资开销在60万元。”李金宸说。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组建成立了花所乡果蔬协会。在辐射带动寺沟、信河等五村发展蔬菜产业的同时,还吸纳当地200多人到农业示范园区务工,让流转土地的农户有了“双份”收入。
11月25日,在花所乡苏陈千亩标准化果园。记者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地里,刚涂过白的苹果树在冬日的阳光里煞是显眼,经过磨耙的果带地平畦整,园埂地头也收拾得干净利落。经营果园的陈发林今年五十出头,是一名地道的农民。三年前,他从128户群众手中流转土地1600多亩,栽植优质苹果600多亩,花椒、核桃400多亩,绿化苗木500多亩。同时,发起成立了金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6名。经过三年不懈努力,昔日靠天吃饭的旱台地、弃耕的荒山荒洼已经变成了规模初具的现代化“生态庄园”。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走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路子。如今这山上除了栽果树,我还养了300只羊。明春打算再进一万只鸡苗,发展林下养殖土鸡。这样,既可以增加综合收益,又能为果园提供充足的天然肥料,以后生产绿色有机苹果就有保证了。”陈发林描绘着自己的“事业”蓝图,脸上写满了自信。在记者眼中,他俨然一个思路超前、精明能干的现代“家庭农场主”。陪同采访的花所乡副乡长郭强告诉记者,花所乡是农业大乡,这几年乡上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科学规范流转,土地利用率、产出率、收益率不断提高。目前,全乡已流转土地4130亩,其中大户流转经营3300亩。
其实,像陈发林这样建办产业基地、成立合作组织的“大户”在崆峒区还有很多,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抢抓产业政策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将原本收益微薄的“死产”变成了感受真切的“活钱”。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截止10月底,全区通过转包、互换、出租等方式共流转农村土地11.51万亩,涉及农户1.23万户;到第二季度末,全区注册登记农业专业合作社178个,社员出资总额达到3.92亿元,合作社成员达到5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