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家书屋遍洒陇原:农民的“文化粮仓”

20.03.2017  12:13

    原标题:农家书屋:农民的“文化粮仓

    一村一书屋,是甘肃特色。

    2005年12月,全国首批15个农家书屋率先在我省定西、天水和兰州的15个村子试点挂牌。自此,“农家书屋”的名字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叫响。

    截至目前,作为首个农家书屋落户省份,甘肃已经建成了16860个农家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

    此外,我省还在庆阳试点建设了88个数字农家书屋。

    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这些农家书屋如星星之火,遍洒陇原。

    配书不搞“一刀切

    农家书屋能否发挥实效,能否让农民真正受益,关键是选对书、配好书。

    甘肃地形狭长,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多样,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民族文化差异大,这就决定了农家书屋出版物配置很难用一把标尺“包打天下”。

    经过调研和征求各方意见,我省及时调整配书模式,根据不同地域差异,有针对性地为各地书屋配置出版物。比如对农业科技类图书,首先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目录发往各地,由各地结合本地区种植养殖情况和农牧民实际需求进行自选,之后根据反馈情况再进行汇总确定最终的配书目录,使各地书屋的配置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

    “看得懂、用得上、能见效”,一直是我省配置图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说白了,摆在书架上的书籍,要紧贴农村实际,要综合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民族构成、文化背景、乡风村俗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尽可能选择能满足当地农民需求的各类政策法规、民俗文化、农业科技、医疗卫生书籍以及各类报纸期刊。去年,我省在补充更新农家书屋出版物时,大量增加了有关农村电商、农家乐运营等方面的书籍,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这些年,我省还根据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的特点,对民族聚居区农家书屋出版物作了精心考虑,既尊重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又体现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书籍搭配得是否合理,是否科学,老百姓的借阅频次是最直接的检验。

    据了解,目前全省农村人口人均拥有农家书屋出版物为2.46册(盘),借阅量最多的书屋累计达2万人次。

    让爱书人士“管书

    农家书屋在我省落地已十年有余。十余年来,形形色色的农家书屋,赢得各方点赞。

    在收获赞誉的同时,也听到了一些书屋管理员的苦衷:农家书屋不好管理。

    其实,如何规范管理好农家书屋,如何发挥书屋的作用我省一直在探索。

    针对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情况,我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农家书屋管理规定》《图书借阅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员职责》等规章制度,落实了公开管理员姓名、联系电话、开放时间和监督电话等“四公开”制度,明确了有专用房屋、有配套设施、有登记造册、有分类编目、有标牌标示、有管理人员、有制度规范、有服务公约、有阅览记录、有培训讲座的“十个有”要求,确保书屋正常运转。

    多年来,我省实行“免费借阅,村民自主管理”的模式,书屋管理员大部分为兼职义务服务人员,94%由村干部兼任,5%由村民担任,另外1%由残疾人、乡村教师或志愿者担任。从去年开始,我省转变思路,将管理员由“爱心人士”转变成“爱书人士”,先后挑选近3000名爱书、懂书的乡村文化人担任书屋管理员,不但提高了书屋的使用效率,也降低了出版物的磨损流失。

    而今,农家书屋的建设运行,已经搭上了我省“乡村舞台”建设的快车,书屋的管理更加规范,农民阅读条件也大为改观。

    庄稼人的“文化粮仓

    陇原大地星罗棋布的农家书屋,已成为庄稼人春种秋收、种植养殖、发家致富的好帮手,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近年来,为配合全民阅读活动,号召农民读书,营造全社会读书看报的良好氛围,我省以农家书屋为依托,每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诸如全省农家书屋管理员知识竞赛、“我的书屋·我的梦”演讲比赛、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征文活动、“书香农村·文化农民”全省农民阅读活动、星级农家书屋评选表彰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让农牧民与书为伴,以书会友,从中收获更多的文化食粮。

    地处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针对牧业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情况,在牧业村开设了农家书屋流动书箱,定期轮换书籍,被当地农牧民形象地称为“马背上的阅览室”。

    今年春节期间,定西市借助农家书屋平台,在各村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阅读兴趣等活动。其间,他们还让来书屋的孩子当一回“全天候”管理员,有的孩子还给同伴们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相互交流、沟通,在阅读中放飞梦想。

    有些农家书屋还利用这一阵地组织开展农业实用科技培训班、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班、农村妇女保健知识讲座、作物种植技术讲座、书画联谊活动等各类培训服务活动,为当地农民就近提供服务。

    令人欣喜的是,我省已将农家书屋的发展纳入文化大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依托这一基层服务平台,让更多的百姓享受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新成果。(记者 李满福)

( 编辑:王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