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向南京农大移交邹氏四杰藏书手稿等资料
6月3日至4日,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郑金伟博士,李冰老师,我校原教授邹康南之子邹鸣远一行三人,来校座谈交流。期间,在图书馆会议室举行了校史文物资料移交仪式。学校党委宣传部负责人,校党委原副书记、纪委书记胡云安,校工会原主席陈贵仁,校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赵西玲,参加了座谈交流和移交仪式。
交接仪式上,学校向郑金伟一行正式移交了邹钟琳先生、邹东明女士、盛彤笙院士、邹康南教授的藏书、手稿、书信、实验涂片盒等,48大类,共120余件资料。
校党委宣传部负责人主持了会议,并对郑金伟一行来校搜集邹钟琳先生、邹东明女士、盛彤笙院士、邹康南教授,以及有关南京农大的相关历史资料表示欢迎。他说,甘肃农业大学从建校起,就一直和南京农大保持着密切交往,两所学校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近年来,两校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今年是甘肃农业大学建校70周年,热忱欢迎南京农大参加学校举行的系列校庆活动。
交接仪式上,胡云安详细介绍了甘肃农大和南京农大两所学校的渊源,并结合我校搜集校史资料和开展校史研究的有关工作,谈了几点体会和感想。
一、首开先河,铸就丰碑。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是中央大学农学院,在我国首开近代农业、畜牧兽医业高等教育的先河,铸就了我国农业、畜牧兽医教育与发展的丰碑,是我国农业高等教育最早的拓荒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了许多名师大家和栋梁之材。所以学校的贡献举世瞻目,我们久怀仰慕。胡云安说,1946年,国立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前身)创建伊始,一大批中央大学的教授、学子来到兰州,创办国立兽医学院,首任院长盛彤笙就是中央大学最杰出的代表。盛彤笙当时是中央大学最年轻的教授,被称为“娃娃教授”,他学术造诣深厚,名声显赫。当时,由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亲自点将盛彤笙,聘为首任院长。甘肃农业大学许多名师大家都是毕业于或来源于当时的中央大学。我们在搜集校史资料的过程中,曾数次到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农科院和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查找我校历史和盛彤笙院士的档案资料,与当世者进行访谈回忆,获益颇丰,因此两校的结缘源远流长。
二、邹氏家族,功业赫然。以邹钟琳先生、邹东明女士、盛彤笙院士、邹康南教授为代表的邹氏家族四人,可称为“邹氏四杰”,对我国农业、畜牧兽医业、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上,江南一带文脉昌盛、教育发达、人才济济,仅我们所知邹氏一族四人各方面造诣都很深厚,一个家族出现这么多高端的杰出人才,实属鲜见。所以,邹氏一族可谓现代“江南望族”。如果哪位有心人以《邹氏四杰传奇》写一部纪实作品,应当说是相当精彩的,因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家族人才群体。胡云安说,邹钟琳是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博士,他学养深厚,学术精湛,曾担任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长,也曾任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是我国昆虫学领域的开拓者、奠基者和著名农业教育家。邹钟琳先生和盛彤笙院士翁婿二人同为中央大学教授,后又同为一级教授,同时,又担任全国政协委员。邹钟琳的大女儿邹东明女士是名门佳丽,她才华横溢,聪明娴淑,也毕业于中央大学,是我国美术教育大师徐悲鸿的弟子。她存世的画作师法自然、笔力独到、气韵天成。国立兽医学院始创时,她随丈夫盛彤笙一起来到兰州,默默无闻地支持丈夫,把青春奉献给了西北的科学教育事业,并成就了一名院士。邹钟琳的大儿子邹康南是甘肃农业大学的教授,家畜病院的创建者之一,学校早期从国外进口的仪器设备,都是他和陈北亨、任继周等克服重重困难,于战火之中,从上海等地经过艰难曲折的路程运到兰州。邹康南曾蹲守上海某工厂,设计试制了大型牲畜手术床,亦属首创,也是费尽千辛万苦才运到兰州。他对畜牧兽医事业的贡献,学校永远铭记。此外,邹康南教授作为全国著名兽医内科学家,在牧草中毒方面名声远播。1982年,他调往南京农业大学,回归母校。后任江苏省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邹钟琳的二儿子邹西平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89年出国,现在美国从事生物化验研究。邹钟琳的二女儿毕业于无锡轻工学院,现任某纺织企业总工程师,也是江苏省民主建国会组织部长。我们在校史资料的搜集中,先后四次拜访、访谈邹康南教授及其家人。教育是持续的,人才是接力的,学术是传承的,历史文化是积淀的,这样的家族人才群体十分罕见,但多与中央大学有缘。
三、兴学强农,强农强国。中国自古就有以农立国、以农富国、以农富民的传统,邹钟琳先生、邹东明女士、盛彤笙院士、邹康南教授都起步于中央大学。随后,盛彤笙、邹东明、邹康南,报定兴学强农这一宗旨,举家西迁,同赴兰州,效力于国立兽医学院,这一行为体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教育救国、科技救国、兴学强农、强农强国的理想情怀。盛彤笙院士的宏愿是改变国民饮食结构,增加肉奶蛋的摄入量,强壮一个民族。对于畜牧兽医事业的前景,他有著名的“五个一”目标,即让全国人民每天都能吃上一顿肉、喝上一杯奶、吃上一枚蛋,让人民都能够穿上一身毛料子,一双皮鞋,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个前景任重道远,这个目标至今还没有实现。胡云安说,盛彤笙在患病时,将毕生的藏书、手稿等捐赠给了他的内弟邹康南教授和关门弟子陆承平教授。其中,兽医内科学方面的资料交给了邹康南,传染病学方面的资料交给了陆承平。期间,我们多次与二人进行访谈。邹康南患病期间,与我们约定,等病好出院后,举行一个捐赠仪式,将部分资料捐赠给甘肃农业大学。惊闻邹康南先生病逝后,我们打电话让家人保存所有资料,在我们前往家中吊唁时,唯恐这些资料散失,或作为废纸处理。在征得其夫人楼皓明女士同意后,我们将邹钟琳先生、邹东明女士、盛彤笙院士、邹康南教授的一些藏书、手稿、讲义、照片、实验图片盒等先行保存。这是一次抢救性行动,本人窃以为,最终知识属于世界,人才属于人类。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这些资料是无价之宝,是不可复制、也是不可替代的文物。我们深信,这些资料有朝一日会重见天日,引起重视,也会派上大用场。
四、交换交流,共享共用。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没有现在就没有未来。对于农业院校来说,校史资料是现代的农业史、畜牧史、兽医史、教育史、人才史,关注和挖掘这些领域很有价值。在农业界、畜牧界、兽医界、教育界,我们的历史是相通的,应该说是没有校际概念和省际概念的,交流交换应当成为常态,共享共用才能互补繁荣。胡云安说,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其产品是人才,但传承的是文化。校史是大学文化的载体与象征,大学文化是由名师大家主导和引领的,大学文化是名师大家创造的财富。我们很荣幸能将搜集到的有关邹钟琳先生、邹东明女士、盛彤笙院士、邹康南教授的资料交由南京农大珍藏,从这个意义上说“物归原主”更能彰显其价值。再过时日,名师大家存世无几,距离我们太遥远,历史的薪火就难以相传。希望两校今后更进一步开展合作,共同努力,通过名师大家的著作、讲义、手稿、照片等资料,向世人展示大师们的学术道路、精神世界、学问贡献、风采神韵,使他们开创的事业和学术道路得到沿袭和传承。
移交资料之一:邹东明女士藏书《文心雕龙全集》
移交资料之一:邹康南教授藏书《十八家诗钞》
随后,校工会原主席陈贵仁也介绍了几度赴南京搜集校史资料的情况。
郑金伟代表南京农大感谢甘肃农大能移交邹钟琳先生、邹东明女士、盛彤笙院士、邹康南教授的资料。他说,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历史是需要续写的。在校史搜集和研究方面,南京农大还需向甘肃农大学习。他表示,此次移交的资料弥足珍贵,对于丰富南农校史资料,开展中国畜牧兽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学校一定会妥善保管保存移交的资料,并精心用于校史研究和校史馆、农史馆的建设。希望两所学校能继续保持良好合作的传统,在更多领域开展深入交流。
邹鸣远代表邹康南教授亲属发言。他说,我的祖父邹钟琳、父亲邹康南、姑父盛彤笙、姑母邹东明,都对于甘肃农业大学有着非同寻常的深厚感情,毕生对畜牧兽医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工作孜孜不倦,一往情深。将他们的相关资料捐赠给甘肃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是他们生前和我们亲属的共同愿望。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学习农业和畜牧兽医发展史,热爱农业和畜牧兽医教育事业。他祝愿两所高校的各项事业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座谈结束后,郑金伟一行在党委宣传部负责人的陪同下,一起瞻仰了盛彤笙院士铜像,并参观了学校校史展览。
考察交流期间,郑金伟一行与在我校工作的南京农大校友进行了座谈,向校友们介绍了南京农大的发展近况,并就南京农大在我校成立甘肃校友会秘书处一事听取了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