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名优农产品龙头企业形象展示】小草长出增收大产业
中国兰州网10月15日消息 甘肃省是全国人工种草大省,发展草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和技术优势。截至2014年底,全省人工种草面积达到2407万亩,位居全国第二。草产业的发展为促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加快草产业发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草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发布了《全省草产业发展规划》,选择在环县等4县启动草地农业试点工作,在甘州区等地开展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积极探索加快推进草产业的好经验和做法。各地亦积极制定草产业发展意见和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在财政、信贷及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比如,永昌县制定土地流转扶持办法,对连片流转300亩以上种植苜蓿等饲草的,给予每亩50元的补助;会宁县出台了30多个政策性文件,从资金、土地、水电等方面对苜蓿草产业进行扶持,推动草产业发展。在一系列政策的激励下,我省草产业发展正逐步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需求型向产业经营型转变。
当前,在我省2407万亩人工种草面积中,苜蓿这种优质牧草就达到994万亩,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了以河西为主的高产优质苜蓿人工种草带,以中东部旱作区为主的苜蓿、红豆草人工种草带,以中南部温润带为主的红三叶、猫尾草特色人工种草带,以甘南等高寒牧区为主的高寒草人工种草带,区域化草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在市场对苜蓿等优质牧草需求日益增大的强劲拉动下,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投身草产业,建立优质牧草生产基地,生产出的草产品质量已达到并部分超过进口标准。蒙牛等一些大型奶业企业纷纷来我省订单购草,并逐渐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河西优势产区,高蛋白苜蓿草价格每吨涨到2400元左右,效益十分可观;永昌县引进“甘肃杨柳青”等多家草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广大农户种植紫花苜蓿,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使以苜蓿为主的草产业真正成为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致富草”;酒泉大业公司经过16年的创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草产品加工企业,草产品年生产能力达到47万吨,创立了国内第一个草产品品牌——“草王”;甘肃农垦整合土地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组织管理优势,组建成立了草业集团公司,专门从事草产业开发,已种植苜蓿15万亩,年生产苜蓿干草12万吨,年加工销售苜蓿草捆10万吨,苜蓿草颗粒、草粉2万吨。优质牧草的强大需求,也带动了全省牧草种子产业的发展。
我省气候多样、物种复杂,是全国最佳牧草制种区,牧草种子田面积现在达到56万亩,年产牧草种子3.2万吨,其中苜蓿种子田面积达30万亩,年产苜蓿种子1.8万吨,全省已形成了抗旱、抗寒、高产、优质等各具特色的牧草种子生产基地13处。我省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牧草良种基地和面积最大的苜蓿草种生产基地,能有效供给省内种草需要,还向省外市场提供。为保障草产业发展对机械设备的需求,我省将牧草生产、加工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同时依托草产业生产加工企业,大力推广应用刈割收获、压扁、田间快速脱水、高密度草捆加工等关键机械设备,逐步实现了从播种、施肥、除草到收获、加工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此外,我省围绕优良牧草品种筛选、牧草种植、收割、加工、储运等环节的关键技术,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共同参与联合攻关,破解技术难题,不断提高草产业科技水平。近年来,我省河西等地在苜蓿种植中积极推广应用全膜覆土、精量穴播技术,不仅解决了春季苜蓿出苗、保苗差的问题,还大幅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品质、治理了盐碱,成为了牧草种植中又一普遍得到认可和积极推广应用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