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报连续刊文关注农产品“卖难” 本网吁及早设立期货市场

03.09.2014  09:18

    编前述评(评论人梁强):近日,《甘肃日报》连续刊文,报道和反思永昌青笋“卖难”现象。这组报道深刻反映了在农村土地流转活跃、土地耕作开始集中经营、“老板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时代背景下,农产品“卖难”映射出的种种问题和困境,而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包括当代农民、商企、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政府提高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用前瞻的眼光、宽广的视野、改革的思维、市场的办法积极去探寻破解之道。

    本网编者以为,当代经济大潮以法制为底线,以诚信为根本,此乃长久和壮大必由之路。对于深受天气、灾害等人类不可控制因素制约和影响的农业来说,脆弱性和应变能力差固然难以改变,但这并不表明我们是无所作为,只可坐以待毙的;也正在其中,蕴涵着无穷潜力和延展空间,能够减少种植的盲目性、抗风险的薄弱处,以及抵御其他短板。

    比如甘报资深记者杨世智经过调研,得出“加快发展订单农业是降低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订单农业恰恰是诚信经济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甘肃农民来说要有契约精神,无论市场行情有多好,都要遵守约定,再不能干“拿土豆充苹果梨”“黑瓜籽里掺沙子”“不管订单只卖价高者”之类的事情。

    其实,对于我们西北地区,化解和根除农产品“卖难”的问题,需要政府做的事情、担负的责任更多更艰巨。比如创造良好的投资和收购环境;比如更积极主动及时地做好行情信息发布,引导农民和专业合作社比较准确地判断市场;比如气象部门提高科学预测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更精准的天候信息判断;比如可以引导建立空调库之类的冷链收储、运输流通等基础建设,延长农产品物流和销售周期;比如可以鼓励建立农业风险担保类的保险业务,帮助农民抵御耕种靠“”的心理。

    在此,我们更加强烈地呼吁,有关部门要把甘肃农产品期货市场设立提上议事日程,运用现代市场手段,改变落后的农产品生产思维和交易形式,实现真正靠市场来决定耕作农业不再弱势的面貌。

  

 

   农产品“卖难”背后的发问——关注永昌青笋“卖难”调查系列报道之一 

    青笋、娃娃菜出现卖难,种植户损失惨重,一时舆论哗然。

    有人心存疑虑:为什么会出现“卖难”?农民蔬菜“卖难”为什么城市里的菜仍然很贵?

    有人心中愤然:农民蔬菜“卖难”,肯定是政府干部“三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干出来的事情,让他们来解决。

    有人陷入深思:农产品“卖难”不止今年有,以后怎么样才能让农产品销售“不难”?

    有人四处呼吁:赶紧想办法啊,农民挣钱多不容易,快帮帮他们。

     谁是种地的市场主体——关注永昌青笋“卖难”调查系列报道之二  

    永昌夏季青笋出现“卖难”,使许多人也因此开始反思。近些年来,一旦某种农产品上年行情好,农民便会在次年扩大种植面积,结果总感觉比市场“慢半拍”,导致各种农产品“卖难”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一般的商品“卖难”现象,人们往往能够冷静看待。但对于农产品“卖难”,人们却是“同情”多于“理性”,经常忽略了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这一“身份”。那么,农民到底还是不是市场主体,谁应该为农产品“卖难”埋单,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农产品“卖难”?

    政府该不该当“保姆”—— 关注永昌青笋“卖难”调查报道之三

    永昌夏季青笋出现“卖难”,挨骂最多的是当地政府部门。

    有人忿然说,这肯定是政府干部“三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干出的事,找他们解决……

    也有人批评说,菜都烂在地里了,政府都在干什么……

    政府部门有苦难言,也在深思:在新时期,到底怎样处理政府与农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部门应不应该充当农民闯市场的“保姆”?

    种地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关注永昌青笋“卖难”调查报道之四

    永昌县夏季青笋“卖难”,证实了当前种地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不同的是,以前农村土地小规模经营时,这种风险分散给了每家农户;如今,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和集约化经营的大范围推广,风险开始集中出现在种植大户身上。套用股市的一句话:种地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