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与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研讨会圆满召开
为了喜迎学校70周年华诞,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2016年9月17日上午8:30时,“甘肃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与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研讨会”在学校逸夫科技馆4号厅隆重开幕。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有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水利厅副厅长陈德兴、甘肃农业大学校长吴建民,专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康绍忠教授、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黄修桥研究员、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黄介生教授、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张展羽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副所长龚时宏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马孝义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原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刘廷玺教授、北京林业大学草地生态与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苏德荣教授。
在开幕式上,校长吴建民致欢迎词;省农牧厅、省水利厅领导分别围绕甘肃省农业和水利现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了讲话;康绍忠院士对会议胜利召开表示祝贺,介绍了发展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会开幕式和学科发展研讨会由副校长余四九主持,主题报告会分别由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黄介生教授、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张展羽教授主持。省内水利学科学者、代表,我校农水、水电、土木专业全体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代表4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开幕式之后分别举行了主题报告和学科发展研讨会。
报告1: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趋势与关键科技问题
在“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趋势与关键科技问题”报告中,康绍忠院士指出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农业资源不足,农业环境问题突出,农业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粮食总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仍较低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他从应用基础研究层面、技术与产品研发层面分析了我国农业水土工程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的主要差距,从产量、水量、农业三个层面论述了农业水土工程科技的发展趋势。指出当今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重大研究主题是变化环境下的农业水土工程理论与技术,包括应用基础、关键技术、产业升级等三个层面,其中现代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农村供水与饮水安全技术、农村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洪旱灾害预警应急管理技术、中低产田排水改良技术、节水防污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技术是当前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应研发的前沿高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最后康院士指出学科未来发展应深入思考“什么是一流高水平学科”和“什么是学科的高水平科研”两个关键问题,提出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未来发展应向农业水土工程现代化方向努力,通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来提升,向农业水土生态环境、灌排机械设计制造、农业水土经济社会学方向拓展。
报告2: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的思考
在“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的思考”报告中,黄介生教授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和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并与国外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影响学科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拉动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尚待解决的问题依旧突出,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不稳,灌排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很大缺口,现代农业及其支撑体系亟待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和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等方面,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应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利用互联网、物联网、遥感、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
报告3:节水高效农业的再思考
在“节水高效农业的再思考”报告中,黄修桥研究员介绍了节水高效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意义及必要性、现状、趋势等,辨析了节水高效农业中相关概念,强调了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必要性体现在缓解水资源紧缺和供需矛盾,保证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加速精准扶贫。目前节水高效农业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工程规划及可行性研究不充分,模式选择缺乏论证,工程建设标准低,管理意识落后等。指出节水高效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理论是基础,技术是手段,应用出效果,应将三者协同发展来促进节水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4:草地节水灌溉—机遇与挑战
在“草地节水灌溉—机遇与挑战” 报告中,苏德荣教授指出草地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及其重要,提出灌溉水资源不足是制约优质牧草发展的关键,明确了目前人工草地灌溉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是边缘化的土地和粗放式的灌溉,并针对目前人工草地的灌溉方式喷灌、地下滴灌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归纳出草地大型喷灌机喷灌缺乏科学的灌溉制度,牧草冠层截留蒸发、水汽飘散、地表径流损失多,草地冬灌及早春补灌问题多,喷灌均匀度等问题;地下滴灌存在投资高、水质要求高、维护难度高、易损害、播种及苗期灌溉难等问题,指出草地节水灌溉起点低、研究少、问题多,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
报告5:微灌技术发展及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在“微灌技术发展及几个关键技术问题”报告中,龚时宏教授介绍了微灌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自动化设备的集成及智能化微灌系统的研究进展、关键技术问题,指出低压小流量长毛管滴灌节水、节肥和保护环境优势明显,今后应重点在微灌条件下水分转化与溶质运移,灌排与生态互馈机制,灌排及生态工程优化布局,滴灌盐碱地灌溉制度及盐碱地改良,劣质水微灌堵塞机制等技术方面进行突破,大规模微灌系统设计理念应确保工程的功能、安全性、管理合理性、经济性、与环境协调,匹配工程运行与用水间矛盾,重视随机用水保障设计和压力、流量自动调节平衡技术等。
报告6:灌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应用
在“灌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应用”报告中,张展羽教授从我国水土资源分布的现状,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方法及应用、关键科学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指出用水效率不高、耕地数量及质量下降是我国水土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的核心措施是水土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与保护。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理论模型和系统分析理论模型,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主要为基于优化算法的方法和SWAT模型,今后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为变化环境下农业水土资源的承载力分析和模拟、区域水土资源系统耦合机理、灌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基于云计算水土资源精准配置等。
报告7:半干旱沙丘-草甸相间地区水文过程与生态效应
在“半干旱沙丘-草甸相间地区水文过程与生态效应”报告中,刘廷玺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和正在开展的试验研究,从研究背景、试验方案、研究成果等方面对半干旱沙丘-草甸相间地区水文过程与生态效应进行了系统阐述,重点从土壤水分及物化指标的变异性、土壤物化特性的梯级变化、土壤传递函数建立方法研究、水汽含量的变异与归因分析、蒸散发过程模拟、土壤呼吸特性、灌木植被的光响应及CO2响应特征等角度分析水文过程与生态效应,指出土壤水分及物化指标的变异性主要受控于区域地形、土壤质地、植被密度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沙丘-草甸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都存在梯级变化,垂直和水平方向水文过程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影响。
报告8:灌区多种水资源监测与调控技术研究
在“灌区多种水资源监测与调控技术研究”报告中,马孝义教授从灌区水资源监测与调控的重要性、研究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的探索、今后的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指出随着智能算法、无线传输技术、3S技术、计算机系统的发展,灌区节水信息管理研究向灌区水情信息采集与传输、用水优化智能调配决策、配水过程自动控制与反馈于一体的综合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灌区水资源调控模型与方法实用性不强、灌区水资源监测与调控基础条件较为薄弱,今后应向数字灌区的构建理论与方法、灌区供需水的分布式监测技术与预测方法、灌区多水源优化配置和渠系稳健配水模型、灌区用水优化智能预测和管理、灌溉渠系流量水量测量与控制、灌区多种水资源优化配置耦合技术等方面深入发展。
研讨:甘肃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研讨会
9月17日下午4:00,主题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与工学院农水学科的全体教师和研究生代表50余人等在逸夫科技馆5号厅举行了“甘肃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研讨会”,工学院党委书记齐广平教授代表学院做了“甘肃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的汇报”。与会专家结合甘肃省情和甘肃农业大学农水学科师资、项目、平台、基地等发表了意见和建议,支持甘肃农业大学农水学科持续发展。会议由副校长余四九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