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甘肃农业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甘肃农业大学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全校工作的统揽和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通过“四个结合”将重要回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结合主题教育深入学习回信精神。制定《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的安排意见》,从提高思想认识、聚焦重点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等3大方面,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对抓好学习领会、宣传引导、督促检查等作出明确要求。学校党委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点内容,推动各类学习活动深入开展。党委班子成员通过党委常委会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主题教育读书班等组织经常性学习,发挥好领学带学作用;24个基层党委、党总支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座谈会、研讨交流会等形式,定期开展集中学习;150个基层党支部通过专题组织生活会、支部书记讲党课形式抓实学习教育,做到党员师生全覆盖。
结合技术优势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导向,充分利用国家和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平台,依托学校农业产业科研优势,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加大建设力度,发挥好分布在省内各市州的27个“专家院”作用,积极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为农户开展技术示范和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品质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培育农业相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整理一批成熟技术成果,研发、集成、组装、配套一批产业应用技术,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企业,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推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结合农业培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学校“服务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发挥学校在人才、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协同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为富民兴陇聚众力、汇众智、集众志。以学校乡村振兴学院为依托,构建乡村振兴战略高端智库,围绕脱贫攻坚、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重大问题,开展全方位研究。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点(村、镇、县等),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示范引领,带动周边地区乡村建设。大力加强脱贫帮扶工作,深入贫困县开展科技服务,选派“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575名,服务乡镇498个、行政村643个、农户19500余户,帮助受援对象增收900余万元,为受援地引进资金1000余万元。选派18名优秀年轻干部开展驻村帮扶,选派牧医草农林等学科专家赴省内各地开展技术培训和专题讲座,举办省级干部教育培训“农业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东乡县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班等,培训农业技术骨干、新型农民、致富能手等300余名。近三年来,学校在全省各地共举办专题培训172场次,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农民21300人次,不仅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学校的科研成果落地提供了平台,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结合新农科建设培养知农爱农人才。优化学科结构,健全学科分层分类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学科建设绩效管理和高水平学科成果激励办法。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建立团队、平台、项目三位一体的学科团队建设管理模式,提升联合科研攻关能力。“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各类项目资助385项,获得省部级奖励53项,经审定的作物新品种13个,授权专利485项。以新农科为改革方向,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接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启动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工作,着力培育10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金专”、“金课”和“高地”。推行毕业论文校外专家盲评制度,不断强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构建校际协同育人培养模式。通过“安宁五校战略联盟”推动多层次、多方位合作育人,拓展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原文链接: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222/moe_1760/201912/t20191231_414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