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实现士兵以大学生为主体条件已经具备”

16.08.2014  23:03
原标题:“军队实现士兵以大学生为主体条件已经具备

  军队的基础是士兵,战斗力在连队。尤其是信息化战争,最高统帅能够指挥到一个兵的情况下,士兵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战争的成败。优秀青年当兵、改善兵员结构、提高兵员素质是军队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大学生群体是优秀青年集中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制定政策吸引大学生入伍。1983年,部队从地方院校招收了第一批大学生当军官。2001年,又开始从地方院校招收大学生当兵。2009年以后,军队大量招收大学生入伍,已连续5年突破10万人,今年有望实现大幅增长。

  近年来,笔者曾对北京军区、济南军区、海军、空军15个师旅团的大学生士兵进行追踪调研,我认为,解放军应加速实现士兵以大学生为主体,从而解决征集优秀士兵难和退兵多的问题,改善兵员结构、提高兵员素质,打牢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基础。

   士兵以大学生为主体是可行的

  目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实现士兵大学生化,解放军也具备了建设一支以大学生士兵为主体的高素质士兵队伍的条件。

  首先,大学生士兵有充足的兵源。我国每年有700万名左右的大学生毕业,如果动员一定比例的大学毕业生入伍,再加上一定数量的在校生和大专生,连续征兵几年后,军队就可实现以大学生士兵为主体,即大学生士兵数量在一线连队占60%以上。

  其次,大学生士兵在部队有良好的表现。据了解,目前解放军基层连队大学生士兵比例已经占到10%~15%。各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士兵文化程度高、反应快、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能较快地掌握所在部队的专业军事技能,特别是在一些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装备和课目组训中,明显占有优势,在完成重大演习、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大学生士兵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学生士兵因思想问题,服役不满两年被退兵的数量极少,比例不到1%。

  以北海舰队某支队为例,2009年入伍的42名大学生士兵中6人提干、13人留转士官。2010年入伍的15名大学生士兵中3人提干、6人留转士官。2011年入伍的31名大学生士兵中4人提干、4人留转士官。2012年入伍的26名大学生士兵中3人提干、 10人留转士官。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大学生士兵以良好的表现赢得了部队的信任和重用。

  最后,大学生士兵管理有成熟的制度和经验。连续5年大批大学生入伍,为实现士兵以大学生为主体探索了路子、打下了基础。目前,各部队围绕对大学生士兵“怎么看、怎么教、怎么管、怎么训、怎么用”,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较好地促进了大学生士兵的健康成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已经提拔为干部或正在军校培训。从各部队反映的情况看,大量吸收大学生当兵的方向是正确的,士兵以大学生为主体是可行的。

   影响大学生入伍的三点原因

  尽管我国已具备了士兵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条件,但从5年来兵员征集的情况看,离士兵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差距还很大。笔者认为,影响大学生入伍积极性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民众国防意识淡化从根本上妨碍着大学生踊跃参军入伍。近年来,各地不断采取经济措施、运用优惠政策吸引适龄青年报名参军,但“征兵难”、征集优秀兵员难、大量征集大学生士兵难还是比较普遍,有的省市甚至难以完成征兵任务。这是因为为曲线就业、为个人眼前利益而当兵,这个动力是有限的。

  第二,由于各地出台的优抚安置政策不一样,造成同一师团的兵因入伍地不同,优抚金数额差距很大,安置也有较大区别,再加上一些地方优抚安置政策落实不到位,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当兵的积极性。

  第三,军队生长干部来源多头并进、标准不一,造成的不平等直接影响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性。同样是高中考大学,国防生、军校生一毕业就是干部,而大学生当兵一年半后才有提干资格,这种待遇上的不平等是大学生士兵数量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

   吸引大学生入伍的四点建议

  实现士兵以大学生为主体势在必行、势在可行。从调研中各单位反映的情况看,要实现士兵以大学生为主体,就要从科技强军、人才兴军、准备打仗的高度予以战略谋划,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规定,使大学生愿当兵、当好兵,有干头、有盼头,这样才能吸引大量优秀大学生入伍。

  第一,要强化全民国防意识,确立新形势下的“大国防观”。 “大国防观”是一种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观念,是民族精神和国民素质的集中体现。它包括国家利益至上的安全观、爱军精武的从军观、军民融合的协调发展观,其核心是军事安全。缺乏“大国防观”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安全盲目乐观、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从军报国漠不关心。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可以把国防教育的内容,包括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技能、战备形势等进课堂进教材,使青年人从幼年到成年接受一个完整系统的国防教育。强化全民族的“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经济是中心,国防是后盾”、“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意识,营造“当兵保国尽义务”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大张旗鼓地搞好拥军优属活动,提高军队和军人的社会地位,增强军人的荣誉感、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到部队来。

  第二,要有硬性规定,为大学生当兵提供法律保证。建议把提倡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当兵尽义务写入兵役法,并调整优抚安置政策,除已有的减免学费等优待外,优抚金采取国家补助加地方统筹,应按所在省或地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倍数予以发放,使优抚金有一个基本统一的标准。

  另外,复退安置要有统一的要求。应把服兵役作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和进国企的重要资格,服役5年或荣立三等功以上的大学生士兵,找工作时同参加过“三支一扶”人员享受一样的待遇。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吸引和保留大学生士兵的“大政策”,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士兵安心服役、建功军营的制度安排。建议改变目前军队干部来源“五马奔腾”(国防生和其他应届优秀毕业生、地方高中军校生、部队士兵军校生、优秀士兵提干、大学生士兵提干)的局面,实行“五流合一 ”——大学生士兵提干和优秀士兵提干并轨,军校和国防生从当兵一年的在读大学生士兵和大专生及高中生中招生,“其他应届优秀毕业生”直接当军官应减少或取消,直招士官与大学生士兵选改士官并轨,士官学校从当兵一年的大专生及高中生中招生。这样就可以实现大学生士兵与大学生士官、大学生军官相衔接,最大限度地克服没当过兵直接当军官的问题,既能实现“将帅起于卒武”,又减少了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

  第四,要进一步办好军队这所“大学校”,努力营造更有利于大学生继续学习、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大学生大批入伍对办好解放军这所“大学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除了以光荣传统育人、筑牢军魂外,还要以科学管理育人,从大学生士兵的特点出发,更新管理理念,推行民主带兵、阳光带兵、文明带兵。

  (作者王志刚 单位:军事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