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
金秋九月,又一批怀揣激情的“90后”大学生们,背负着行囊和梦想,走进了大学校门,开始体验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必修课”——军训。军训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带给了学生们团结友爱他人的品格,培养了独立生活自理的意识,让这些刚刚离开家门的新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义务由此开始。但陪伴他们的也有压力和疑虑:为什么要搞军训,是锻炼个人品质?还是锻炼身体?或者纯粹就是搞形式主义?锻炼个人品质?一个人的品质两个星期就能改变吗……在军训制度走过30周年后,与时俱进的改革已经必不可少。(《兰州日报》9月23日4版)
军训制度走过的30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30年里,中国的青少年成长经历、社会环境、价值观体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的学生们个人意识强,接受的资讯广泛,思想活跃,但体质下降,意志品质日渐薄弱,缺乏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也是不争的事实。按相关规定,军训内容应包括轻武器射击、单兵战术、战伤救护、识图用图等内容,但目前教官、场地、资源都相对不足,很多学校与军训单位又抱着“不出事”的态度组织军训。因此,长期以来,站军姿、练队列、打军体拳成为军训传统“老三样”。军训内容单一,训练枯燥,不仅被广大学生所“吐槽”,也削弱了培养锻炼学生品质,培养他们的组织观念、集体意识的作用,更对培养国防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面对这些问题,因噎废食肯定不对。“宅男、宅女”、“小皇帝、小太阳”于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都不是什么好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军训制度不仅不能废除,反而要加强。在坚持军训制度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
据了解,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修订出台新《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将从2015年起开始实施,一些军训内容将会得到调整改进。站军姿、练队列、打军体拳这样的“老三样”将逐渐退出军训项目“主力”位置。取而代之的是,战场医疗救护、核生化防护、无线电测向等技能型军训项目。军训的问题不在于存废之争,而在于形式和内容。如何让军训不再浮于表面,沦为不受欢迎的形式主义的表演,还需通过一系列新形式的军训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获得技能的实用性,如此,军训才能达到强健体魄、获取技能、坚韧意志、培养责任意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