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木铎金声,教育发展更均衡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组织实施了一批教育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显著。
来自基层的声音:
信息化成为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
“一间屋子一块板,一张桌前站一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开嘴说一天”的“古老”教学方式,在中国的边远山区正在得到改变。
教室里,讲台上的老师“不见了”,学生们目光所及处,是电子白板上播放的视频里老师神采飞扬的画面——这是近日记者在四川成都七中高一化学课堂看到的,视频中老师授课的对象是甘孜州康定中学高一(15)班的学生。
借助信息化技术,前端和远端学校同步直播上课的远程网络教学,在甘孜州各学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02年,康定中学就与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合作,开办高中远程直播教学班,成为甘孜州最早吃“螃蟹”的学校。
“越是落后,越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穷州更要办现代化的教育!”2015年,四川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举行。作为经济总量排名长期垫底的“穷州”,甘孜州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让与会代表深受触动。
甘孜州将信息化作为教育扶贫重要手段,“弯道超车”追赶教育现代化,这只是“十二五”期间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更多的数据令人鼓舞:2015年,“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圆满收官,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部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提高了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等国家规定课程的开课率,惠及400多万偏远地区的孩子,实现了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重要突破。
来自高层的声音:
确立信息化战略地位引发国际关注
对于全球教育来说,虽然存在数字鸿沟和峰谷,但信息化使得世界在任何肤色面前都张开了包容的怀抱。
2015年5月23日,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召开,92个国家的50多位部长级官员、多位信息化技术行业领导者,聚首中国青岛,共商一个主题——信息化如何让教育更美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门为大会发来贺信,铿锵有力的声音传到会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李克强总理要求,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各地纷纷出台教育信息化规划,建立机制,狠抓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中国召开,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与成就。
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部长圆桌会议上,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不断涌现,新的教学模式不断产生的今天,教育信息化不仅肩负着重塑传统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不断创新的使命,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需要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
教育部和财政部会同发改委、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大型电信运营企业的积极性,为学校接通宽带网络。
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中,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作为重点任务和底线要求予以保障。财政部、教育部连续两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并明确提出“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开支需求”的要求。
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87%,其中实现10M以上宽带接入的学校达52.4%,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80%,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
来自教育实践的智慧之音:
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2015年1月,“蚌埠首届智慧课堂观摩研讨会”在蚌埠二中举行。来自安徽、上海、江苏、深圳、武汉等省市的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前来观摩。
目前,“在线课堂”已被列为安徽省级项目,经费由省级保障,建立相应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2013年该项目在6个县开展试点,后扩展到25个县,2015年覆盖能够接入宽带的全部教学点。
实践表明,“在线课堂”不仅是解决农村教学点缺师少教、课程难以开齐的有效手段,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信息化使用效率的新路子,是新型城镇化后加强农村教育的一条新途径。
众多学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深入应用,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实现知识传授的同时,进一步凸显了能力、素质的培养,取得较好的成效。
这些学校通过信息技术扩展了教与学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基础教育方面,启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已有560多万名教师参与、晒课300多万堂;鼓励企业系统开发并推广应用与教材配套的基础性资源,一大批企业开发的资源已基本覆盖所有主流版本教材;全国34.8%的中小学建有校本资源,42.1%的中小学实现全部班级应用数字资源开展课堂教学。
——高等教育领域,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进展顺利,视频公开课已上线992门、资源共享课已上线2681门;“爱课程”网的“中国大学慕课”、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和北京大学“华文慕课”陆续开通服务,企业主导建设的慕课平台也不断涌现。我国高水平大学率先建设了一批慕课课程,在我国自主建设的课程平台上开设慕课课程逾500门次。据不完全统计,选课人数近300万,已有40万人次学生获得线上、线下结合的慕课学分。
——职业教育方面建设了56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开放大学汇聚优质网络课程3.3万门。建设了由1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含8个子库)、1个数字校园学习平台和7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构成的资源库建设体系,实现了对高职19个专业大类的全覆盖;连续举办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跨越千山万水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促进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敲响了信息时代的木铎金声。(记者 黄蔚)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马敏:
精准扶贫 教育信息化大有可为
教育扶贫,重点在农村基础教育,难点在精准施策。目前,我国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仍然薄弱,城镇学校的“大班额化”和农村学校的“空心化”现象并存,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师资严重缺乏。
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问题突出。农村教学点大部分位于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计算机课往往有电脑,无网络;有网络,无资源;有资源,无师资。此外,连片特困地区教师专业水平低、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等现实问题客观存在。
针对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突出问题,建议落实国家扶贫攻坚战略部署,并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点”作用,实施“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工程”,实现信息化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重点解决农村教育信息化中的“软件”问题。
一是跨界协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学校”。政府、中小学、高校、企业通力合作,建设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校为末梢的城乡一体化数字学校,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城乡教育组织变革,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备课”“基于多媒体的教学”等多种形式,解决乡村教师“派不出、留不住、教不好”困境,整体提升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
二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农村教师信息素养。实施国家、省、县三级“农村教师数字能力提升计划”,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岗与脱岗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方式,有效提升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层应用,达到“课课有资源,人人用资源”。
三是牵手共进,大力推进“三个牵手”计划。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亲子桥”牵手计划,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与家长远程视频沟通与交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实施“城乡学生牵手”计划,互助互学,增进城乡学生相互了解,丰富农村学生学习与生活;实施“城乡教师牵手”计划,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和教育博客、微信等,加强贫困地区城乡教师结对帮扶,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跨校集体备课、教研专题研讨、视频课堂互动观摩,不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此外,应做到互联互通,构建教育扶贫精准数据库;加大财政投入,提供经费保障;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对基础设施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师生使用效率、设施维护情况、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建构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出台教育信息化评估细则,用以指导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推进。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建立全方位后台监测系统和高效督导评价机制。(本报记者 余闯 采访整理)
【改革故事】
蚌埠二中技术与教育同行
信息技术虽然不能取代课堂教学,但可以改造课堂。微课平台为蚌埠二中教师全新打造了集“上课、辅导、教研与微课制作”一体化的移动教学平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变化,从补充、融合到突破,将带来教师“教”的革命。
继慕课、电子书包、翻转课堂之后,微课教学又快步向我们走来。近年来,蚌埠二中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在先进的理念引领下,在全国率先开展微课教学改革,基于讯飞皆成的“智慧学习平台”,探索“三微一精”数字化教学模式。传统的四五十分钟一节课被分解成多种类型、10分钟左右的“微课”,统一的班级授课变为混合式教学、个别化学习,教学组织结构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新的变革。
微课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形式,其形式虽是流媒体,但本质仍是完整的教学活动。相较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它能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开展自主学习。蚌埠二中现已全面实施微课教学改革,目前全校113名任课教师均会使用微课平台,所有主干学科全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广受师生欢迎。
蚌埠二中的微课教学从试点发展到全面推广,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平台支撑——由讯飞皆成在全国率先研发的微课平台:“智慧学习平台”。该平台在总体架构上采取“云”加“端”产品的应用模式,师生用户的终端设备从过去的固定终端发展到手机、平板电脑等可移动终端,使“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习成为可能。此外,还在技术上实现了“三微”,即时间控制的“微”——时间控制在5至10分钟;文件大小的“微”——总容量一般只有几十兆甚至十几兆;制作难易的“微”——只需一个人在自然环境下制作。智慧学习平台有效地保障了蚌埠二中的微课教学改革,并开始在全国许多重点学校推广应用,微课教学的“春天”即将来临。(记者 俞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