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关注】“走读”换“走教” 山村教育新路子
“走教”音乐老师王峰峰教孩子们唱歌。
“走教”老师带孩子们上体育课。
以前,学生“走读”的步履匆匆;如今,教师“走教”的身影频频。今秋开学,天水秦安山村校园里频繁移动的教师身影,成为一道少见的风景。
■文/图 首席记者 王兰芳
山村里的歌声
深秋时节,素有“娲皇故里”之称的秦安县陇城镇,田垄畦边,到处是农民装运苹果的忙碌身影。然而,让当地村民谈论和关注最多的是今秋出现的另一番景致。
10月14日,是陇城教育园区音乐教师王峰峰在辖区12个教学点担任巡回“走教”教师以来的第44天。
“自古以来,学生娃为了求学四处奔波。谁能想到现在老师反倒追着娃娃来教书了!”一名正在给苹果过秤的村民一说起这件事,兴致颇高。
早上8时,教师接送车整点从园区出发,将包括王峰峰在内的几名“走教”教师送去当天有课的各个教学点。
“走教”前,王峰峰是陇城张沟附中的老师,音乐专业毕业,从教13年,园区考虑到偏僻村小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因此安排他去给辖区12个教学点巡回授课。
寒露刚过,地处西北山区的陇城镇上袁村、南七村仿佛已现初冬的气息,车内窗户上蒙着一层水雾。
按课程安排,当天上午上袁小学一年级的第三节课和南七小学一、二、三年级合班的第四节课,是王峰峰的音乐课。
临近上午11时,刚刚从上袁小学上完课的王峰峰被车立即接到距离四五里路的南七小学,顾不上喘口气,他又面带笑容地走进三年级教室。
“同学们把凳子搬过来,围着老师坐下,我们今天学唱一首新歌,好不好?”王峰峰一边把手风琴的带子往肩上套,一边示意学生往靠近讲台的部位靠拢。
“同学们,咱们家里的苞谷、苹果是不都收回家了?”
“是!”
“庄稼丰收了,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很高兴,那咱们今天就学唱一首和丰收有关的歌,想学吗?”
“想!”
一个月来,虽说才教了几节课,但王峰峰和小学生之间的陌生感早已消除,孩子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异常浓厚。
说话间,手风琴的琴声开始响起。
“布谷/布谷/快快布谷,春天布谷秋天丰收……”稚嫩的童声和老师的歌声合在一起,从教室传出。静谧的校园顷刻之间生机盎然。
“我刚来时,娃娃们只会哼国歌,由于以前没有上过正规的音乐课,所以刚开始只能先以教学唱歌为主。”王峰峰说。
据他介绍,当天早上“走教”的这两所小学与其他几所学校相比,算是路况好、距离近的。类似于王湾村、崇仁村、上魏村等教学点,从园区坐车半个多小时后,再经过步行十几分钟山路才能到达。虽然辛苦,但心里却很充实,对这种新摸索出的“移动”教学模式,他发自内心的喜欢。
和他当天同来这两所小学的“走教”,还有体育老师付耀峰和美术老师汪凯。
据了解,秦安县谋求乡村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探索农村教育新途:“学生不‘走读’,教师去‘走教’。”
留住大山之魂
南七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负责包括南七本村在内的辖区四个山头村落适龄儿童的教学任务,目前1至6年级共有学生109名。包括校长陈继明在内,有9名老师。
“教育是山村的灵魂,身为教育人,不能让山村的魂丢了!”陈继明说。
据他讲,“走教”教师没来之前,全校学生的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课都是本校老师在兼教,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教得不是太好,加上音、体、美习惯上被认为是副课,孩子们在这方面的素养就更缺乏了。
“前五年,每学期的美术书发下来到学期末还是新的,最后都被娃娃撕下来叠了纸飞机了。”家长马燕春笑着说。
马燕春的儿子今年在这所小学读六年级。她说,老师表扬孩子图画画得好,因此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画画,那副着迷的样子从来没有过。
和南七小学比起来,上袁小学这个教学点,则相对冷清一些。
杨春霞目前是该教学点惟一的一名老师,教着学前班、一、二年级共19名学生。其中二年级只有2名学生。
从教27年,她在这个教学点没挪过窝。看着眼前的娃娃越来越少,“光杆教师”杨春霞心里多少有些失落。
她说,一方面是适龄儿童少了,另一方面有些家长为了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带着孩子去县城读书了。
和南七小学校长陈继明一样,今秋开学,“走教”教师的“加盟”,让杨春霞一下子觉得肩头的担子轻了许多,校园里不时传出的歌声和欢笑声,是她这个“光杆教师”心头最大的喜悦。
中午时分,偌大的上袁村过往行人稀少。放学后,杨春霞呵护着19名“小不点”回家。
“正在农忙时节,有些大人不一定能按时回家,都是村里的娃,一个个看着回家就放心了。”杨春霞说。
多年前,这里人口稠密,但近年来,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甚至在外地成家,村里人口就有些稀疏了。但是,村民对待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未改变过。
“哪怕日子过得再吃力,也不能让娃娃没学上。”上袁村村民袁四娃接孩子时说。据他讲,由于没文化,外出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干脆在家务农的同时,供娃娃念书认字。
“以前常听老辈们说,泥土是村子最真实的灵魂。可如今,看到有些村民宁肯撂荒也要去城里陪读,慢慢地村民才明白,检验一个村子文明程度的尺子只有一把,那就是是否能从学习中掌握先进的文化。”杨春霞说。
“即使上袁小学以后就剩下一名学生,只要学校还在,我就给这一名学生上课。”在她看来,守住教育就如同守住了山村的魂魄。
喜欢教书并一直教下去,是“光杆教师”杨春霞最大的愿望。
教师变身“园区人”
陇城教育园区2号楼一单元302室,二室二厅的新房里,大红喜字,结婚照,崭新的家具,眼前这一切,对于陇城教育园区教师董晓峰来说,总觉得像做梦似的。
“我们是10月4日结的婚,如果没有这套房子,婚礼啥时候举行都是未知数。”个头高大、帅气的董晓峰停下手里的活说。
已有5年教龄的董晓峰是陇城中心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两年前,和同是当地教师的爱人赵艳丽相识相爱。转眼间,到了谈婚论嫁之时,房子却成了他们最头疼的事。
“几年前上班后,学校给我分了一间十多平米的宿舍,但要结婚就成了问题。”董晓峰说。
据他讲,今年8月,园区分给他一套80多平方米的教师周转住房,他只需交纳4万元的押金就可入住。2个月后,他和爱人喜结良缘,成了陇城教育园区第一对新人。
据了解,陇城镇现有完全小学7所,教学点14个,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教职工142人,小学在校学生1976人。
“我们镇中小学布局比较分散,除8所分布在川区,其余16所学校均分布在偏远山区。”秦安县陇城学区校长万致明说。
由于山区自然环境差,山区教育不可避免地陷入恶性循环状态之中。
据了解,年轻教师为方便解决婚姻问题,想进县城或川区学校,而中年教师则想带着子女到条件好的学校上学,老年教师因食宿等生活条件限制,也想调到交通、食宿方便,条件较好的学校,从而导致教师队伍不太稳定,同时,生源流动趋势不断加大,学生少了,教师的教学信心显得就有些不足了。
因此,秦安县在陇城镇建立陇城教育园区,探索推进农村教育良性发展。
目前,园区总建筑面积11244平方米,分住宅区、办公区及综合服务区,现已建成教师周转住房2栋96套和教研综合楼1栋,并于秋季开学投用,为陇城镇8所小学12个教学点142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全镇教师全部集中在园区居住,实行统一食宿、统一办公、统一管理。”董晓峰说。
留住了教师的心,更要留住学生的人。
据万致明讲,园区建成投入使用后,陇城学区更名为陇城教育园区,教师也由“学校人”变为“园区人”,由园区按各小学教师的余缺情况统一调整,统一调度。特别是英语及音体美等短缺专业教师,通过巡回“走教”的形式促进农村学校教育发展。
目前,陇城园区首批“走教”的是音、体、美教师,下一步主课教师也将展开交流。
对于王峰峰、付耀峰和汪凯他们这些音、美、体老师来说,尽管“走教”才刚刚开始,但他们能感受到,歌声、画画,正在激活着孩子稚嫩快乐的心灵。
也许,这是给孩子撑起的另一片天空。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