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廉政风险点防控的思考

18.03.2015  10:43

  近期,系统内发生了“团体性”不廉洁案件,为什么在目前利剑高悬、罗网紧织的情况下仍然有人不惜以身试法?值得每位管理人员认真思考。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点的防控成为摆在了我们基层领导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此问题,个人有一些思考,供大家参考,以期引起共识,共同筑牢思想防线,继续推动事业的发展。
   一、目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系统上下认真实施同级监督,全力查找廉政风险,按照总局内控机制信息化的要求,做了一定有益的探索。但从目前形势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廉政风险点的查找工作进行的不够充分。2012年按照省、市局的统一部署,系统上下对廉政风险进行的查找,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业务的拓展,这项工作没有持续的跟进,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岗位职责进行了梳理,对风险进行了分级管理,但没有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仅仅明确了“不能干”的事项,没有提出“怎样干”的思路,宣传警示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内控信息散乱,内控信息分散于各个层面,没有得到有效的提炼、汇总。决策层、管理层无法获得关键信息,也就谈不上有效控制,内控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举例来说,业务信息集中在各个业务软件中,尽管数据分析平台的上线,对业务数据有了一定的提炼、汇总,通过预警提醒、疑点分析推送等方式,仍然不够。具体表现在:由于历史数据不准确,欠账太多的原因,每次的预警信息推送到各县区局时,数据达数千条,县区疲于应付,忙于修改,没有真正分析数据产生的原因,而且数据多集中于业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无法得到有效的信息,无任何抓手,执法和监督缺乏有效的支撑。
  三是纪检监察部门力量薄弱,单兵作战的现象仍然存在,与业务部门的支持配合还不够充分。涉税审批系统设计之初,考虑有同级监督也即行政监察功能,目的是要实现审批流程、数据的透明化,至少能让纪检监察部门看到,有工作的抓手,但在不断的修改过程中,这部分功能逐渐弱化,仅仅保留了风险提示的内容,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与业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的配合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四是防控机制不全面,外评机制缺乏,仅仅依靠内控远远解决不了廉政风险的防控问题。内部制度设计的再完善,也不如服务对象的一次举报。因此,在廉政风险点防控方面,不仅要实现内控,更要注重外评,而从我局目前的状况来看,外评的内容仅仅满足于服务态度、质量等。外评的渠道也仅仅限制于12366、举报电话,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讲,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五是教育传导警示不到位,没有形成有效的震慑。风险点查找出来了,仅仅汇编成册,既没有防控措施,也没有做到人人知晓,更谈不上利剑高悬,还是存在应付的情况。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必须要在“科技+制度+文化”上下功夫,在突出重点对象、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任务防控的同时,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把科技手段融入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之中,具体来讲,建议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新梳理查找廉政风险点,按照“岗位为点、流程为线、制度为面”来实现事前有防、事中有控、事后有监督,同时,与“两个责任”的落实相结合,对每个岗位都要设计主体责任岗位、监督责任岗位,构建一套完备的责任追究体系,结合《廉政承诺书》的签订,将查找出的风险点,采取防范措施,产生风险可能收到的纪律惩戒,详细制成表格,层层签订《警示提醒表》以补充《廉政谈话》的不足。
  二是重新考虑涉税审批系统的功能设计,在原有审批流程的基础上增加内部管理,以痕迹化管理为主要内容,除相关业务外,对人、财、物、滞、补、罚,查实现全过程控管,形成做事有痕,考评有据的新局面。同时,整合数据分析系统的部分功能,不仅关注疑点数据的推送,更要关注疑点数据产生原因及其背后的不廉因素。这一方面,青岛地税局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建议引进或开发相关功能模块,推动疑点数据的落实工作。
  三是廉政风险点的防控要做到内控和外评相结合,要通过增加外评的手段,畅通外评的渠道来实现。充分利用网上办税服务厅上线的契机,在网上办税服务厅中增加服务对象的反馈功能,充分利用短信、微信、网络调查等技术手段来来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既保护了举报者的个人隐私,又接受了群众的监督。
  四是继续构建廉政文化教育体系来筑牢思想防线。纪检监察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对廉政风险点、廉政风险表现进行查找,及时通报、预警,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党风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效果是第一位的。将制度与文化有机地融合在风险防控工作中,使党员干部“不愿腐败”、“不能腐败”和“不敢腐败”,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发生率。
 

( 兰州市红古区地税局局长 党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