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美丽新家园

25.07.2016  12:04

 

7月,从岷州大地到漳河两岸,连绵不绝的青山之间,层层梯田、茵茵绿草、一幢幢白墙红瓦的民居和一条条新建的公路,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油画,让人流连忘返。

3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6.6级地震,让这里的人们家园破碎、痛失亲人,生活陷入悲恸之中。3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这里的干部群众始终站在一起,在废墟上建起了一幢幢新的住房、一条条通往山村的道路。但真正行走其间,却发现重新建起的不仅仅是建筑。

以人为本开展灾后重建

2013年7月22日早晨,随着一阵地动山摇,灾难突如其来,岷县梅川镇永星村一时尘土弥漫,哭喊一片。赤着脚逃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张蛇生,带着村民在村里搜救,心越来越凉。初震过后,他看着搜救出来的27名遇难者遗体和一片又一片废墟,听着村民们撕心裂肺的哭声,内心痛苦地喊着:“老天爷啊,这让我们咋活!”   

这样发问的,不止张蛇生一人。发生在这一天的这场地震,涉及定西市岷县、漳县、渭源、陇西、临洮5个县,共造成93人罹难、1349人受伤、35.85万人失去家园,直接经济损失近160亿元,受灾程度尤以岷县漳县最重。那段时间,尽管有外界的救援和帮助,但张蛇生仍感觉那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日子,他说:“一想到啥都没了,真的没心活了。

救灾结束之后,如何帮助群众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思考的一个问题。2013年8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统筹”。8月17日至18日,李克强总理亲赴岷县漳县地震灾区视察灾情,指导过渡安置、灾后重建工作,并且现场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明确。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13个部委参加的规划指导组,对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咨询指导和支持帮助。9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岷县漳县地震灾后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出台了10个方面的具体政策,为灾后重建提供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灾后恢复重建上,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多次深入灾区检查指导抢险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省政府成立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后重建协调指导小组,协调组织规划编制和实施,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规划编制工作。省直有关部门积极向国家部委汇报衔接、争取支持,并会同受灾市、县开展了灾害损失评估、地质灾害排查、专项规划编制、项目筛选审核等前期工作……

2013年9月29日,《岷县漳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印发,标志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启动。《总体规划》把重建范围严格限定在地震烈度Ⅵ度以上的13个县,其中定西市5个县、44个乡镇。规划明确了居民住房和村镇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产业扶贫六个方面的任务,并把重点放在优先确保恢复和改善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要求重建期过后灾区要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超过灾前水平,实现居住安全有保障、上学就医更方便、基础设施有提升、脱贫致富有门路、灾害预警更有效。

住房等重建项目质量为本

如何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

定西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坚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多次召开市县专题会议组织讨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另一方面将目光投向汶川、舟曲等地,学习借鉴当地灾后重建经验,并委托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

住房是灾区重建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岷县漳县是地震重灾区,农村地区住房多是土坯房,面对地震巨大的破坏力,这些房屋或被撕裂,或完全垮塌。在住房建设规划中,当地将住房功能服务与基本风貌相结合,确定了“白墙青瓦坡屋顶、上下圈梁构造柱、抗震标准达七度”和“墙里墙外一个样、房里房外一个样、村里村外一个样”的设计方案,一步到位。同时根据不同家庭设计了多种户型供群众选择。在建设中,发挥群众自主性,由群众自己建设,政府部门帮助建设。其中,15个重灾村各由1名市级领导带队包抓,11009户农村特别困难重建户由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

为了确保建材质量,定西市就大宗重建物资与酒钢集团、祁连山集团等大型企业签订了供货协议,并在灾区一线设立重建物资供销点334个。为确保工程质量,制定出台《城乡居民住房和村镇恢复重建质量管理办法》等制度,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和责任终身制,并先后委托或聘请相关资质监理机构60个,有543名专业监理人员长期驻守一线监督工程质量。同时,还组建由乡(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参与的工程质量监督小组,每个重建项目现场都确定了材料检验员、技术指导员、质量监管员和安全生产员,从建筑材料进场到具体施工流程,全方位进行无缝隙监督。不仅重建住房如此,灾区水、电、路重建同样如此。

3年来,定西市共组织实施的灾区重建项目1431个,总投资119.3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完成投资118.7亿元、占总投资的99.5%;已完工1422个,完工率99.4%。完成验收的450个重建项目,无一出现质量问题。

最大的收获是信心

7月17日,站在白墙青瓦的新建住房前,地震发生时“没心活了”的张蛇生如今已经没了当初的想法。

过去的3年中,他所在的岷县梅川镇永星村一天一个变化,不仅住房建起来了,自来水、动力电、水泥路也都通到了村里。他说:“我现在不是没心活了,而是想活得比过去更好。现在所有人就一个心思——发展致富。

漳县大草滩乡小林村村民漆长科,也有同样的心思。他的新家,在兰渝铁路漳县火车站旁新建的小镇里,是一幢带着小院的小楼,楼下他开了一家小卖部。他说:“现在我们的条件越来越好,等新建的铁路、高速公路通了,山里山外发展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张蛇生和漆长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不止是建立在基础设施上的,也是建立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党员干部身上。正如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所言:“灾后恢复重建,实际上是对我们各级党员干部的一场大考,考的是我们的群众工作能力,考的是我们的引领发展能力,考的是我们的综合执政能力。”灾后重建过程中,漳县先后组织158个单位的5000名干部,要求“灾后重建不结束、工作队不撤回”,全天侯、不间断驻村蹲点开展帮扶帮建。党员干部不仅在灾后重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通过学中干、干中学,学会了在办公室学不到的本领,使灾区干群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对此,定西市县党委对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实绩显著、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近500名干部进行一线提拔任职或转任重要岗位。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灾后重建成为锻造党员干部各方面能力的大熔炉,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有了“干群一心、其利断金”的信念,才有了美好的新家园。

                                                   

                                                                                                                                                                                                                                                                                                                                                                                                                  (摘自《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