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白示范区:从大开发迈向大开放

27.05.2015  09:08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兰州—白银经济区又遇政策叠加良机,继去年兰州新区获批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后,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近日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至此,兰白经济区成为了国家在西部设立的第四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批复明确,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探索产业转移承接发展新模式和区域合作新途径,在产业优化、创新转型、开放合作、循环经济、民生改善等方面开拓创新、积累经验,努力建设成为双向开放、互利共赢、产业集聚、创新驱动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典型示范,带动和辐射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

    如果说,从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路走来的兰白经济区,过去更多注重的是大开发的话,那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获批,则更强调的是大开放。

    发挥优势,加快兰白经济区发展

    众所周知,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不断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布局。

    时至今日,承接产业转移及双向开放势在必行,然而示范区花落兰白经济区,则有其深层原因。

    一个省在全国的经济位势,往往取决于其核心经济区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比如珠三角代表了广东,武汉城市群代表了湖北,长株潭代表了湖南。

    地处甘肃中部的兰州和白银是“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典型的传统重化工业和资源型城市。这一区域是我省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区域,也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极具发展潜力的重点开发地区。

    2009年10月,省委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中,明确了兰白经济区在全省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兰白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

    2011年12月,《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并由省政府审议批准,印发实施。

    此次,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为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探索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包括兰州市、白银市所辖行政区域,总面积3.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1万人。

    2012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2004亿元,占全省的35.98%,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较为完备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持续增长,文化、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

    区内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拥有一批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基地。

    2012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兰州新区,明确了兰州新区国家重要产业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兰白经济区内还有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产业园区6个,主导产业突出,基础设施配套完备,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省发改委主任赵春告诉记者,设立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向西开放战略平台;有利于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探索东西互动合作新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兰白一体化进程,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这是一次新的机遇,它意味着兰白抱团发展,将迈进“全新时代”。这又是一次大开放的号角,无论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还是欠发达的西部,都将迎来升级换代的良机。

    构建起特色鲜明、高度集聚、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到2015年,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方式显著转变,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这是示范区的近期目标,远期目标为:到2020年,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投资额、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跃上新台阶,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资源节约、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示范区产业承接方向和重点也得到明确,将结合产业转移的新态势、新特点,采取补链承接、提升承接等多种方式,高起点、高标准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特色鲜明、高度集聚、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具体而言,有五个方面,分别为装备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产业、高技术产业、轻纺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示范区将构建“一带三片区”的产业承接发展布局,形成以兰州新区、兰州主城区、白银工业集中区三个片区为支撑的沿黄河产业集聚带。

    示范区必有其示范任务,概括而言,有五个方面。

    ——产业优化示范。依托比较优势,承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构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转型示范。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依托自身优势,围绕发展重点,积极承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产业,在承接中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带动示范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开放合作示范。依托亚欧大陆桥和西南西北战略通道,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探索政府合作、企业合作、产业合作、园区合作的新机制、新途径,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示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甘肃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企业循环化改造进程,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经济发展向循环型、低碳型转变。

    ——民生改善示范。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承接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就业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走产业富民之路。

    转移不是简单的搬迁拼接,“绿色承接”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获批后的兰白经济区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重点,突出重点地区和主导产业,避免盲目承接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同时,统筹产业布局,促进集聚发展,提高协作配套能力,加快优化升级,推动产业横向耦合和纵向延伸,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区域合作和产业承接机制,主动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新模式,构建分工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前提,严格产业准入,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转入,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加强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政府规划引导,促进各类企业及要素资源向示范区有序转移。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创新机制、互利共赢;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示范区立区的基本原则。

    除此之外,示范区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承接条件;加快技术人才引进,提升承接质量;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承接动力;改善内外发展环境,提高承接能力;加大组织实施力度,提供承接保障。

    示范区不是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它建立的“绿色通道”意在打造西部地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环境;它提出的“绿色承接”,意在严把生态环境保护关,禁止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能力转入。

    可以想见,从大开发迈向大开放的兰白示范区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记者牛彦君)